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走进合川>印象合川> 跟我一起读合川

《跟我一起读合川》文图语音版(总第12期)| 巴国故都——先秦时期的高光时刻

日期:2025-04-30来源:合川政协君

二读合川:巴濮文化为特质的上古文明

(第2读第3期  总第12期)



巴人,是中国上古史上有着巨大影响的族群。

所谓巴人,并非起源于一时、一地、一人、一支,而是泛指活动在汉水流域、长江上游和嘉陵江流域的各姓族人,他们是在发展融合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巴人族群,既有原本就进化生息于巴地的土著居民濮人,也有巴国领地内的各姓巴人。

巴人一般以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的形式存在,既相互征伐,又共同抵御外敌,还经常进退、迁徙,以谋求生存和发展。在夏禹时期,他们便逐渐成形壮大,形成了特征明显的巴人族群,创造了灿烂的巴文化。

关于“巴”的起源传说很多,有“巴为蛇称”之说,有“巴为草名”之说,有“巴”即“坝”之说,还有“巴”指“鱼”之说。虽然各有各的逻辑和道理,但相比较而言,“巴”因水为名更符合实际——巴的得名来源于嘉陵江,因江水蜿蜒曲折,其形状有如“巴”字,所以称这一流域地区为巴,意指“巴地”。巴地的濮人与迁徙而来的巴人由于长期杂居而逐渐成为一族,因而在后来统称为巴人的同时,也有“巴濮”的联称。

巴国,又称巴子国,由于在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伐纣(zhòu)的决战中立下汗马功劳,被分封为71个诸侯国之一。因巴为姬(jī)姓,与周同宗,在班辈上低于周武王,在同宗关系的庞大血缘纽带中居于子辈,属于子族之列,又因其分封于巴,故称巴子。巴谓国名,子谓子族。其地,占据着今渝东至鄂西一带;其时,距今已有3100多年。

春秋时期,巴国境内盐业资源丰富,军力强盛,巴国发展至顶峰。其地域东至今重庆奉节及湖北西南,西至四川泸州、宜宾一带,北接陕西汉水流域,南达重庆至贵州北部乌江流域。

历史上巴国与周边邻国战争频繁,在与楚国的较量中,胜少败多,被迫不断向西迁移。从汉水流域进入长江上游地区后,曾先后在长江和嘉陵江一线五个地方建都,分别是今天重庆的丰都(古称平都)、涪陵(古称枳)、渝中(古称江州)、合川(古称垫江)和四川的阆(làng)中(今古同名),史称“巴子五都”。

合川是“巴子五都”之一,时间为公元前380年到公元前330年的战国时期,历时半个世纪。

合川巴子城——巴国都城,西抵铜梁山,东临嘉陵江滨江岸。整个布局坐西朝东、背山面水,符合都城所要求的王国气象,其位置大致处于今天南津街泥巴嘴至区政府驻地一带。

随着巴人的不断迁入和都城建设,今合川地区成为巴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原来濮人的土著文化在这一时期与巴人的巴文化融合,进入内涵丰富、特征鲜明的巴文化时期。这时的巴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其在合川厚重的历史积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巴人善舞,他们跳的舞被称作“巴渝舞”。其舞风刚烈,音乐铿锵有力,常用于冲锋陷阵的征伐战场。古代典籍中关于“武王伐纣,前歌后舞”的记载,即为巴渝舞的来源。“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有多少人战斗,就有多少人歌舞,由此可见其摄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巴人能歌,他们唱的歌被称为巴山调。春秋战国时期,巴人的民歌相当有名,它不但流传于巴境,而且在楚国也脍炙人口。其巴山调《下里》《巴人》在楚国就有千人唱、万人和的壮观景象,在巴国境内就更不必说了。

巴人爱酒,他们酿的酒,被称为巴乡清。此酒色清味重,醇厚甘洌。作为巴国腹地的合川有着酿造清酒的悠久历史,其酿酒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野花浮暖气,村酒入春卮(z hī)”,便是对当时的写照和反映。

巴人住的屋,被称为“干栏”房。楼上居人,楼下蓄水,傍水而居,通风自然,与环境相得益彰。

巴人死后,或采用船棺葬、悬棺葬,或采用幽岩葬、岩穴葬,其墓穴被后世称为“蛮子洞”。

巴人尊廪(lǐn)君为英雄,有“廪君传奇”的神话:相传,武落钟离山,有巴、樊、晖、相、郑五姓。巴氏出于赤穴,其余四姓出于黑穴。巴氏之子务相为五姓之首,尊为廪君,后来巴氏廪君的势力逐渐发展,便率领五姓沿夷水(今清江)向东发展,到盐阳(今湖北恩施),后又向川东扩展,控制了这一地区,发展为一个廪君时代的巴氏族。

话题:合川作为曾经的“巴子五都”之一,到底应称“巴国别都”还是应称“巴国故都”?这在史学研究家们那里是有争论的。不过,在笔者看来,巴国以垫江(今合川)巴子城为治地长达50年之久,以此为中心推进民族的发展融合,即便属于临时性质,我们称为“巴国故都”亦不为过。对此,你怎么看?


分享文章到

文件下载

相关文档

政策文件

附件下载

中央政府及国家部委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公共服务单位网站

主办: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邮编:401520

地址:重庆合川区希尔安大道222号 

网站标识码:5001170002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