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走进合川>印象合川> 跟我一起读合川

《跟我一起读合川》文图语音版(总第16期)| 东宕渠郡120年

日期:2025-04-30来源:合川政协君

三读合川:2300年建置史的迭代变迁

(第3读第2期  总第16期)



公元420年,刘裕代晋,国号宋,定都建康(今南京),巴蜀即为刘宋王朝统治,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的南朝时期。

南朝是东晋之后先后建立于南方的四个朝代,即宋、齐、梁、陈的总称。与之大致对应的是北朝,主要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朝代。

从东汉至魏晋,历代王朝对地方均实行州、郡、县三级行政管理。刘宋政权时,为显示国力强大,不断划小行政单元,增大郡县数量,夸大疆域所属。

于是在公元424年至453年中的某一天,已有750年历史的垫江县得以从巴郡中分离出来,单独设郡,并因域内有宕渠水(渠江)流过,得名东宕渠郡,属梁州。

南齐时,齐高帝因贵州僚人迁徙至嘉陵江、渠江流域,便将东宕渠郡改名为东宕渠僚郡,其所辖有宕渠县(今合川)、平州县(今南充市南和岳池县北)、汉初县(今武胜县)。梁武帝大同时,东宕渠僚郡又分出部分设置新兴郡。梁简文帝大宝元年(550),东宕渠僚郡复名东宕渠郡。

垫江由县升郡的120年中,其最大的历史特点是:政权南北分裂对峙,朝代更替频繁,战事不断,人口大规模迁移,文化多元融合发展。

从政权更迭来看,此间的各朝各代存续的时间都非常短。南朝四国中最长的不过95年,最短的仅有23年。北朝五国中最长的虽有149年,但最短的却仅有17年。这就使东宕渠郡的级次虽高,但因管控范围变化不定,很难形成善治和良治。

从人口迁移来看,这一时期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移入。

一是蜀中地区流民的移入。成汉建立之际,因战乱造成西蜀地区“十室九空”,人民纷纷逃离。垫江县城附近及以西的大部分地区(今大足、铜梁、潼南以及四川的安岳、遂宁等地)的大批原住民开始移居垫江东南部的渠江及嘉陵江两岸的丘陵山地,使垫江遂成为流民聚居之郡。

二是西南地区僚人的移入。僚,是中国古代岭南和云贵地区一些民族的泛称,系百越的一支。僚人,身材矮小,但强壮有力、比较好战。东晋时期,牂牁、夜郎等郡成为成汉政权与东晋反复争夺与鏖战的地方,双方既争夺土地,又争夺劳动力。因此,从公元338年开始,几十万僚人开始北上入蜀、入巴。南北朝时,东宕渠郡是僚人最集中之地,这便是后来改为东宕渠僚郡的由来。

三是荆楚、渝东及北方中原之地,也有部分移民沿长江、嘉陵江移入境内。

继春秋战国巴人入主濮地之后,以僚人为主的多民族的迁入,是合川历史上的第二次大移民高潮。

随着移民的迁入,合川北部的嘉陵江流域特别是东部的渠江流域得到同步开发,整个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从文化发展来看,这一时期巴蜀文化逐渐融为一体。由于地理位置相近,巴蜀两地的文化交流得到进一步加强。同样是巴蜀分治,分属不同的州管理,但两地文化发展的差异在这一时期已不十分明显。

此外,僚人的移入也为这一时期的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从而形成了“风俗舛(chuǎn)杂”的多元文化特征。

今合川南津街白鹿、上南、中南、牌坊等地是迄今重庆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东汉至六朝时期的砖(石)墓葬聚集区。从其发掘出的器物序列可以看出垫江多元文化深受蜀文化的影响,并与云南、贵州地区的南中文化、长江中下游楚文化有着密切的往来交流和相互兼容。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地出土的一组陶俑。它们大多高约70厘米,有的弹琴,有的吹箫,有的驭马……各司其职,表情生动,惟妙惟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尊簪花抚琴女俑,神情端庄,发型、簪花工艺精美,左手按弦、右手食指微曲作抚琴状,琴上的三根弦和弦钮都清晰可见,其造型风格之新颖、人物服饰之华美、制作工艺之精细让人叹为观止。

由此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合川的多元文化已具众之所长,发展速度在当时已领先于巴渝其他地区。

话题:多民族的融合发展,多元文化的相互影响,对合川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回溯合川历史走过的路,几次大的移民潮值得特别重视和研究。


分享文章到

文件下载

相关文档

政策文件

附件下载

中央政府及国家部委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公共服务单位网站

主办: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邮编:401520

地址:重庆合川区希尔安大道222号 

网站标识码:5001170002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