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走进合川>印象合川> 跟我一起读合川

《跟我一起读合川》文图语音版(总第17期)| 合州1350年(上)

日期:2025-04-30来源:合川政协君

三读合川:2300年建置史的迭代变迁

(第3读第3期  总第17期)



公元556年,西魏恭帝改东宕渠郡置合州。因涪江与嘉陵江合流于州之南,故名。从此开启了1350多年的合州建置史,历经隋唐、两宋及元明清时期。除此期间改涪州、涪州郡、巴川郡45年,准确的时间为1312年,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合州。

从历史文化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时期大致可以分为隋唐及两宋时期和元明清时期。

隋唐及两宋时期的合州,其辖区东西宽324里,南北长639里,领石镜、新明、汉初、赤水、铜梁、巴川6个县。在巴蜀宏大的社会格局、开放气势和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三江大地发生了历史性蜕变,无论是经济生产、城市文化、学术思想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合川历史文化在全国态势比较中的鼎盛时期。一场坚守36年的钓鱼城保卫战,更是让合州闻名世界。

此时的合州,因贯江、沱,通汉、沔,控引众川,是川西、川中和川北地区与巴渝、峡路(长江三峡水路)紧密联系的纽带,是巴蜀乃至西南通过嘉陵故道和米仓道与当时中国政治、经济中心黄河流域交往的重要节点。

由唐至宋,随着中国政治中心东移南迁,三峡水路地位上升,嘉陵江随之成为朝廷在西南地区转运布帛、粮食、纲石的最重要的漕运通道之一。到南宋,嘉、涪、渠三江水运繁忙,使臣、商贾往来不绝,合州更是漕粮运输的中转枢纽、转搬仓重地。

所谓转搬仓的“转搬”是唐宋时期漕粮的一种运输方式。就长江、嘉陵江的漕粮而言,其转搬的原则是:外水(长江)之舟不入渝水(今嘉陵江重庆至合川段)、渝水之舟不入内水(今嘉陵江合川至广元段),据各航段水情分造运粮舟船,训练护航漕卒。读到这里,我总觉得,古人这些运输原则和实践给千年后卢作孚组织指挥“宜昌大撤退”无疑是提供了启示的。

合州自古以产铜产铁而著称。唐宋时期,铸造业高度发达。合州不仅有铜矿,而且小铁矿更是星罗棋布,所产铜铁大量用于铸造铜器、铁钱、兵器和农具。

公元704年,唐武周长安四年,合州庆林观观主蒲真应等接受委托,选用上等材料,请来技艺精湛的工匠,精心为武则天81岁大寿铸造了一口重160公斤的铜钟,名曰“武后长安钟”。

这口钟呈典型的唐代俑钟形式,高79厘米,口径56厘米,厚2.5厘米。直腹直口,穹隆圆顶,双龙钮。钟身四面作双层方井纹,外观线条流畅。上部一方格内铸有楷书明文,这是国内独一无二的铜钟铭文技法。此钟在起运至阆(làng)中时,朝廷发生政变,武则天退位。于是武后长安钟便留在了阆中,后悬于南楼上。1765年,移至汉桓(huán)侯祠内,并撰《铜钟行》。1995年,这口钟经文物史专家再次鉴定,成为国家一级文物,藏于阆中市文管所。

至南宋,合州已成为四川重要的造船中心。川内各府、州、县的官船,主要在这里打造,有时一次便打造大型船只一二百艘。1267年,钓鱼城保卫战期间,蒙古四川行省平章政事典赤率领大军从利州(广元)顺嘉陵江攻掠重庆,至钓鱼城下,守将张珏就曾一次调集船只1000余艘,载石沉江,横江筑成水城,将蒙古军阻于江中,然后以矢石猛击,大败蒙古军。

除铸造、造船外,这时合州的纺织、井盐也已驰名巴蜀,是巴蜀纺织业的中心之一,井盐的重要产地之一。

唐宋时期,合州的文化十分兴盛繁荣,有众多名家名人引领,其勃兴之势叹为观止,处文化发展之高端。

在文化交流上,唐代书法家李阳冰、大诗人陈子昂、文学家穆员、名相张柬之、散文家孙樵;宋代理学大家周敦颐、程颐、魏了翁,文学家冯时行、岑象求、喻汝砺、刘望之、范成大、任逢、家渔归、朱焕,目录学家和藏书家晁公武,辞赋家李开等先后在合州为官,或流连于合州美景,将三江风物融于笔端。更有诗人孔德绍、王维,诗圣杜甫等寄情江城山水的千古绝唱。他们为合州文化艺术的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文化发展上,隋唐两宋的合州,土膏沃饶,风俗淳秀,崇尚文化,尤慕士儒。据史志记载,仅从1019年至1236年200多年间的宋代,合州就有进士及各类功名、授官的举贡者300多人。涌现出了经学家罗志冲、李明复、陈用庚,以及张宗范、度正、黄西甫、阳枋等一大批传承理学,引领巴渝学术潮流,蜚声蜀学领域并且影响全国的著名学者。他们为合州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谱写了最光辉的篇章。

如果一定要在他们中挑出一两位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人物,则首推唐代名相张柬之、宋代理学鼻祖周敦颐。

张柬之(625—706),字孟将,湖北襄阳人,唐朝名相、诗人。其人生经历可谓大器晚成,64岁时才通过贤良方正科考试,擢监察御史、中书舍人。因刚正论事得罪武则天,被贬而出任合州、蜀州、荆州刺史。后得狄仁杰举荐,迁洛州司马,拜刑部侍郎。再得姚崇推荐,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

公元705年,张柬之联合桓彦范、敬晖等人,乘着武则天生病,发动“神龙政变”,拥立唐中宗李显复位,恢复唐朝,授封汉阳郡公,累封汉阳郡王。后遭韦后和武三思排挤,再贬流放,气愤致死,时年82岁。

张柬之任合州刺史是公元699年的事。在合州任上,他清正廉洁,关心民间疾苦,做了许多深得人心的好事。其中,最具影响的当是新民县城的搬迁。新民县为当时合州六县之一,在今广安岳池县南70里处。县城原在渠江东岸,由于地势较低,经常遭受水灾,城中百姓深受其害。张柬之在得知此事后,经过实地考察,上奏朝廷,最终将县城移到了地势较高的渠江西岸。从此,百姓得以远离水患,过上安身立命的生活。

为保证前述“阳关大道”经过合州东山(今白塔坪)的畅通,方便过往官吏和递交文书者小憩,张柬之在东山顶上建馆筑舍,被称为“张柬之宅”,又称为“唐贤精舍”。

合州人民崇敬张柬之的德政,将其列为合州名宦。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周敦颐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等。周敦颐所提出的无极、五行、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1056年,周敦颐40岁,以签书合州军事判官之职来到合川,后任通判。通判,在北宋的官制中,属州郡副职,与州郡军政主官共同处理政事,同时又具有监察官性质,可以直接向皇帝(朝廷)禀报州郡内一切官员的情况。

周敦颐在合四年,清廉正直,勤勉工作,威望甚高,人人心悦诚服。凡一州之事,不经他手,很难做决定,即使定了众人也不服。时有阆中名士蒲公敏,路过合州与他见面,一经接触,就异常钦佩他,说他才华识见极不平凡。“当时乡贡之士,闻先生学问,多来求见”,并争相从游,与之探讨圣学。

离职时,合州人纷纷前来道别,士大夫都以诗文相送。两年之后,合州人民为他建祠,以示纪念,这可是中国第一个为在世的圣贤建生人祠哦!

周敦颐在合州,办学兴教培育人才,传播理学,推动了巴渝地区文化学术的发展,余风所向,波及川西及周边地区,是在巴渝理学学术史上占据重要历史地位的理学家。2005年,他被评为客籍重庆历史名人。

唐宋时期,合州人民除取得了上述成就之外,还创造了极高的农耕文化、军事文化、宗教艺术文化,这些将在后续的专章中作解读。

话题:唐宋时期,合州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都进入了一个繁荣而全新的阶段。对这一阶段的人和事,特别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不妨将你所了解和认识的都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分享文章到

文件下载

相关文档

政策文件

附件下载

中央政府及国家部委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公共服务单位网站

主办: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邮编:401520

地址:重庆合川区希尔安大道222号 

网站标识码:5001170002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