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走进合川>印象合川> 跟我一起读合川

《跟我一起读合川》文图语音版(总第23期)| 码头古镇与水上街市

日期:2025-04-30来源:合川政协君

四读合川:农耕文明的别样风景

(第4读第3期  总第23期)



渡口码头、江边场镇以及由此串联起来的水上街市,是合川农耕文明的一道独特风景。

合川地势,三江汇流;合川地形,山地多于平坝。江河谷地土质疏松、土壤肥沃,是开启农耕文明的处女地。合川先民逐水而居,傍水而兴,由部族聚落相对封闭到农业社会往来交易,始终与江河溪流相伴。

综观合川全域,绝大多数场镇都是建在三江两岸水运交通便利的地方,即使一些远离三江的场镇,也都依其支流而建。

从合川现今范围所辖乡镇分布来看,嘉陵江岸边有金子、利泽、泥溪、临江、云门、思居、东渡、龙洞、盐井、草街子等场镇。涪江岸边有太和、化澄、铜溪、渭沱、方溪等场镇。渠江岸边有炉山、渭溪、涞滩、小沔、大沔、官渡、安全、蒲溪、喻家、渠嘉等场镇。

关于古场镇的起源,是多种复杂的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在历史的演变发展中,经历了一个人口逐渐密集、建筑规模逐步扩大、内部功能日益完备的过程。

从合川古场古镇的情况看,“草市”的兴起和码头的繁荣是两个直接原因。

农耕社会,农民居住分散,尤其像合川这样的南方丘陵山区,农户散居的状况更为明显。为了方便生产、生活,自唐以来,各地便就地就近形成了一些大小不等的商品交换市场,被称为“草市”。这种商品交换市场,在北方称为“集”,在两广、福建称为“墟”,在江西、湖南称为“圩(xū)”,在川、黔又称为“场”。

实际上,早在秦汉时期合川因有“桑蚕之饶,丝盐之利,舟楫之便”,便有了“草市迎江货,多樵客,渔家足水禽”的商贸场景,只不过这种场景还未全面扩展到县以下的广大农村地区。

唐宋时期合川农业生产的蓬勃发展,草市雨后春笋般涌现,早已是一种合法的存在。“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者,则为镇”。农村场镇的繁荣,是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成就,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加快了农村副业和商业的发展。

据专家研究,宋代四川有农村场镇799个,尤以嘉陵江下游分布密集,合川居第一,有45个。今存于香龙镇鲁草村的宋代集镇遗址,南北长500米,东西宽200米,总面积10万平方米。钱塘金子高桥村沙湾宋代古集镇遗址,东西长300米,南北宽150米,总面积45000平方米。由此可见,当时的场镇规模已很大。

码头,多居渡口,是专供停靠船舶、上下旅客和装卸货物的水工建筑物,它在古代往往由石头垒筑而成,并成为堆积码放货物的地方,故称为码头。

由于码头多处于水陆交通要道的交汇处,因而它的形成与古镇的形成相伴而生,无论是先有码头后有古镇,还是先有古镇后有码头,或者是码头和场镇同时产生,都是交通运输功能的需要而逐步衍生发展起来的。

这些渡口码头、江边场镇,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既是合川交通的节点,也是经济的支撑点。古往今来,它们是城市与乡村之间贸易交换的一个中间环节,是码头运输、集市贸易、手工业生产的集聚地。

所有这些码头集市、江边场镇,一经三江水路运输的串联便成了一条条繁忙热闹、充满活力的水上街市。无论春夏秋冬,还是雨天晴天,要么渡人要么运货,人们或是分市赶场,或是参加聚会,舟上之人静静地欣赏着沿途风景,岸上船夫则吼着激昂的三江号子。这里有农耕生活的日日艰辛,更有农耕文化的世代传承。

码头集市、江边场镇的茶馆、餐饮和娱乐文化是合川人抹不去的乡愁。

茶馆文化为巴蜀地区一种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合川人坐起茶馆来不亚于大家所熟知的成都人。旧时,除合阳城外,三江六岸的各码头场镇都有茶馆,少则三五家,多则一二十家。来的茶客,有生活条件较为优裕的“闲人”,如富户商绅、社会贤达、退职官吏等,他们泡在茶馆里,主要是摆摆龙门阵、吹吹牛壳子、看看报纸、谈谈生意;有利用工余时间来小憩休闲的“忙人”,他们喝茶时间不长,一边喝茶,一边打听情况,交流信息,喝完茶便继续去忙自己的营生;有以茶馆为生计的“手艺人”,如民间艺人、理发匠、掏耳捶背者、算命看相者、小商小贩及社会上的三教九流,他们凭手艺为喝茶人服务。那时的茶馆虽小,作用却很大:休闲会友、互通信息、行帮议事、化解纠纷、牌九娱乐、曲艺表演,充分演绎着合川的民风民俗、世间百态,传递出民间传统文化悠远的历史韵味。

餐饮文化作为吃的文化或者说是吃的讲究,源于农家各户,却集中体现在码头场镇中。

首先是码头饮食。它们多以船工、纤夫、抬夫、背夫为对象,饭馆也开在码头边,菜品主要有石磨豆花、各式杂碎汤、酸辣烩菜、豌杂粉面等,荤菜则有码头坨子肉、拐子扣肉、船帮猪蹄、咸烧白、红烧肥肠、干酥肉等。

在众多码头饮食中,最受船夫、纤夫、背夫青睐的是“冒儿头”。“冒儿头”就是将一个大碗的饭和一个小碗的饭合盖成一碗。因为碗大量足,就着一碟蘸料,一碗豆花,吃一个“冒儿头”,再喝一碗米汤,足以“闹个肚儿圆”。平时,若是馋得慌,就来一碗猪或牛或羊的“下水”做成的“杂碎汤”,这样,花钱最少,却能饱餐一顿。

其次是节事宴席。码头场镇上的人家若遇红白喜事、节日庆典,大都要操办酒席。普通人家多为一桌“八大碗”或“九大碗”,以猪肉为主,一般有五斤以上一桌、三斤一桌、三斤以下一桌三种标准。席上主要菜品为“三酥”(酥肉)、“两坨”(肥坨子肉)。肥坨子肉取自猪身最肥的保肋肉,1斤肉最多切8坨或16坨,焯水去油后调料上色,装碗,上面覆以盐菜、冬菜或豆豉等,入笼大火蒸熟,出笼时反扣于另一碗中,菜下肉上,是为席中主菜。

码头场镇的娱乐文化比一般场镇要丰富得多。比如,川剧,早在清道光年间(1821—1850),合州涪江边的大河坝(今合川太和镇)便有了川剧高腔戏班“燕春班”,常年活动在合川、铜梁、潼南、遂宁、射洪、武胜、岳池一带,成为川东北的著名戏班。又比如曲艺,合川出现过的四川清音、扬琴、评书、竹琴、金钱板、荷叶、车灯、花船、四川花鼓、莲箫、莲花落、快板、谐剧、双簧等无不穿行在这些码头场镇的茶馆、戏台和大户人家的庭院,给他们带去精神的娱乐。

在年节庙会上,除上述观赏性娱乐,还有许多群众参与和自发组织的活动,如舞龙、舞狮、踩高跷、扎高台、打腰鼓、划旱舟等,这些都成了他们的文化习俗。

今天,昔日的江边场镇或扩展,或搬迁,或撤并,已经重新构建起了以陆路交通为主的新的场镇体系。但老码头、老场镇、老街坊所遗留的物质和精神资源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期待着有更多更好的保护和利用。

这里,让我们择几个江边的码头场镇重温一下过去的记忆。

草街子。嘉陵江黄金水道的一个水码头,背靠华蓥山脉西山坪、老岩头山区,处嘉陵江三峡之一的沥鼻峡峡口,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因码头而成街,它最初名叫安吉场,是典型的码头集市。清光绪年间,嘉陵江发生特大洪水,安吉场被洪水冲毁。退水后,先民在安吉场建起草房,连接成街,于是便将安吉场叫成了草街(子)。

东渡场。紧邻千年治所合阳城,地处三江交汇风景眼的钓鱼城半岛交通要道。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东渡场又名东渡口,是合川通向江北、长寿、垫江、华蓥山片区的一个渡口码头,由于往来商旅服务的需要,加之半岛农业生产发达,居住人口密集,由码头而市,进而建街成镇。

官渡场。官渡场为南北转运的水路中枢码头,渠江上游往来达州、渠县、广安、合川、重庆的船舶均在此停歇。因码头应运而生了纤夫、装卸工等靠码头吃饭的百姓,逐渐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道。

利泽老街。位于一个原本热闹的码头场镇——利泽场之中,是以前去往重庆、四川的水路补给点。老街分为上场和下场。2001年6月,并入原大石镇,现属于大石街道办事处。

太和老街。太和老街分为上新街、中新街、下新街三部分。起始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始建的太和场,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太和寓意太平祥和之意。老街因地势而建,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巷子里藏着巷子,是农耕文明时期的重镇。

话题:面对一座座业已消失的古码头和一条条落寞的石板街,回味一段厚重的历史和一片灿烂的文化,我们该做点什么呢?


分享文章到

文件下载

相关文档

政策文件

附件下载

中央政府及国家部委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公共服务单位网站

主办: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邮编:401520

地址:重庆合川区希尔安大道222号 

网站标识码:5001170002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