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4-30来源:合川政协君
五读合川:融入现实生活的多重信仰
(第5读第1期 总第27期)
从远古的原始崇拜,到历代的宗教信仰,到今天的民风民俗,合川先民的精神处所总是充满着自然敬畏、家国情怀、禅意世界和德孝精神,具有生活处处是道场的智慧与自在。
合川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最古老、影响最为深远的宗教文化是巫文化。巫文化是上古时期人类在繁衍生息,推进社会发展中,创造的一种适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始文化,它也是人们对万物有灵信仰时期的文化通称,是人类远古的文化。
巫文化最早的发源地在重庆巫溪。这里是亚洲原始人类最早的活动中心。巫山猿人的发现证明了这里的化石人类距今已有200万年。
由于原始人类无法解释和抵抗自己所处的这个神秘而又凶险的自然世界,于是,便想象出了一个外在的神灵世界或者说灵鬼世界。这个外在的神灵世界与人类所处的世界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不过,这两个世界是可以沟通的,“巫”便是这两个世界沟通的媒介和桥梁,由此产生了巫文化。
巫是上古精神文化的主要创造者。那时,凡天文、地理、历法、术算、军事、乐舞、医药、技艺、文学、艺术、物理、化学无不与巫的活动与创造有关。最初的巫是由氏族长老兼任的,负责祭祀、占卜、看病等活动,后来随着社会组织形态的进步,渐渐出现了以此为专门职业的巫师。
巫文化的核心信仰是万物有灵。基于此,人们产生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诸多信仰崇拜。在自然崇拜方面,人们敬畏山、川、日、月、风、雨、雷、电等诸神。在图腾崇拜方面,龙成为中华民族的总图腾,各氏族、部落也都有自己的母图腾或子图腾。在祖先崇拜方面,伏羲的形象被定义为了人首蛇身;女娲的形象不仅是人首蛇身,而且一日之中还有七十变化;神农氏则相貌奇特,人身牛首,龙颜大唇等。具体到合川地域上的濮人、巴人而言,鱼、蛇、虎都曾是他们的图腾物。
随着人类对自然世界认识的不断加深,原始的巫文化信仰逐渐被突破、替代和习俗化。
巫文化被“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所突破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命题。中国文化从初始起,就把人与天地自然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一种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内在性,在于天文与人文是相通的、统一的、和谐的。天的创造也是一种文化创造。因为天的创造功能是非功利的,天的生命力在于生生不息,一切运动规律都会惠及人类。世上之人,要以天道为准则,把握自然宇宙变化的规律,融天道与人道为一体。
在老庄那里,天、地、人被称为“三籁”或“三才”,主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在孔孟那里,通过效法天的刚健日新,造就了民族专直精诚、自强不息的精神;通过效法地的厚德载物,推动了人们在成己成物、人我交融中实现人格的完善。
天地有大美,天地有大德,天地有大道。按天地之道安排生产、铺排生活、涵养生态是中华民族的古老智慧,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历代合川先民十分注重以天道行人事,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持了三江大地的原始特性,而又因势利导地创造了与之相融合的灿烂文化。
巫文化被后来的道教、佛教等宗教信仰所替代
巴蜀是道教发祥地之一。东汉顺帝时,张道陵率家人及弟子等在今四川大邑县境内修道,创立五斗米道,自称“天师”,为最高教主。因入道者须交五斗米,故称五斗米教,又称米道、鬼道。
道教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由此得名。南北朝时,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并以脱离现实,成仙、成道、长生不老为最高目标。东汉末期,道教在合川地区已广泛传播。
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迅速在民众中扩散,成为持续时间最长、发展变化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宗教。佛教文化与汉民族文化长期的交流与融合,使佛教文化逐渐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在东汉末年传入巴蜀地区,魏晋时期合川便有了佛寺。至此,人们开始逐渐由巫文化的神灵信仰过渡到了佛教、道教为主的宗教信仰时期。
合川历史上有名的寺庙很多。魏晋南北朝时有仙台观、光教寺等,唐朝时有纯阳观、二仙观、定林寺、鹫峰寺等,宋朝时有护国寺、龙游寺、净果寺、嘉福寺等。
明朝时,道观发展超过佛寺。据明万历《合州志》载,全州有庙宇22座,其中道观占了13座,如玄妙观、紫霄观、集虚观、玉华观、龙珠观、冲真观等,都是人们修道祈福最热门的地方。
清代的庙宇则比较庞杂。有佛教庙、道教庙、儒教庙,有山神庙、水神庙、火神庙,还有众多的忠孝节义等各色人物庙。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随着僧尼道士的增多,明清两代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专管宗教的官员。明代掌管佛教的僧官,在中央叫僧录司,在省叫僧纲司,在州叫僧正司。明代合州僧正司设在嘉福寺。因此,嘉福寺也就成了著名的僧官寺,后延续到清。民国时期合川县佛教协会因袭旧制,仍设在嘉福寺。该寺地处合阳城钟鼓楼区域(今属钓鱼城街道办事处),已无存。
巫文化持续影响民间,成为民风习俗
这些民间习俗在生产力还比较落后、科学还不被认知的时候,始终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了他们解决精神困惑、祈求平安美好的“灵丹妙药”。其具体表现有许许多多甚至可以说是千奇百怪。
表现在祭祀中,每月初一、十五祭家神,过年时祭灶神、土地神和山神,意在求得保佑。菩萨神灵的生日,有观音会、老君会、祖师会等,人们都要开展纪念活动,许下某种祈愿。清明节要上坟、祭祖,表达孝心。每年腊月三十团年和七月半鬼节的时候,都要叫已故亲人“吃饭”,以示怀念。
表现在避邪消灾中,人们往往会随身携带或在家里放置普遍认为可以驱邪避秽的物件、咒语、神诰、字符、手诀等,或是请“大仙”“巫婆”跳神、放阴阳、做法事,或是到庙里求神拜佛。
表现在生产生活中,人们用巫术仪式祈雨,忌农历戊日动土,建房、婚嫁、丧葬、出远门都要看吉凶,看风水。
表现在招魂、求子中,认为人有三魂七魄,失去了就会打不起精神,有病难愈,解决的办法就是请端公施法术,或通过家人“喊魂”。求子的方式也很多,如通过抱养一个孩子做“引窝蛋”,以期达到促进生育的目的;或是通过取名的方式,求得生男生女的意愿,如生了女想生男则取名“招弟”等。
表现在巫医治病方面,有民间化神水治病,有巫医家传秘方治病,有民间老百姓祈愿喊神仙、菩萨和祖宗名号,以及讨水、讨茶治病等。
以上这些,都是因为巫文化万物有灵的核心信仰而衍生流传下来的,都是一种基于神灵崇拜的民间文化现象,可以通称为民间信仰。
合川的民间信仰大多与宗教信仰相混合,特别是重叠、混杂了佛教、道教和儒家信仰的一些教义和元素。民间信仰和宗教信仰在现实生活中的互补和互动,构成了有神论群众信仰的基本格局。
一般情况下,民间信仰的群众去到宗教场所,并非是为了过宗教生活,而是因为有需要去祈求神灵,向神灵许愿,相信神灵能帮助他们达成心愿,解决困难,至于这神灵是佛是菩萨是神仙是圣人什么的,并不重要。从实质上讲,这还是在寻求心理的安慰,缓解自己的担忧情绪,解决心理问题。
民间信仰植根于民间,其对象、目的、祭祀仪式和信仰心理都与民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或者说是功利性。
同各地的民间信仰一样,合川的民间信仰将神灵信仰看成是能影响、操控现实的手段,暗含了“现实是可以改变的”的主动意识;强调仪式操演是最重要的,而原理和说教是从属的。在这里,人神关系被定义为一种互动和互惠的关系,它是现实人际关系的演绎。其基本准则就是:礼尚往来,知恩图报;我敬神,神佑我。这一关系的结果验证也很简单,那就是信则灵,不灵则不信。
民间信仰作为传统民俗文化之源,千百年来,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不仅起到了构筑民间精神价值体系与发挥民间教化功能的作用,还起到了组织社会成员、调适个人心理、整合社会秩序的作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庞杂的民间信仰中始终充斥着诸多迷信成分和消极因素。民间信仰传播的东西,有的弱化着人们对知识的学习和追求,有的消磨着人们的意志和精神,有的与国家法律法规相冲突,有的给邪教的传播带来可乘之机,有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这些都需要我们加强对基层民众的教育、引导和管理。
话题:民间信仰的影响力无疑是巨大的,而民间信仰不属于宗教,不在有关部门的管理范围内,因此其发展表现出了较为突出的无序性。如何做到化无序为有序,引导民间信仰健康发展,需要我们特别关注并下功夫加以研究解决。
分享文章到
文件下载
相关文档
政策文件
附件下载
主办: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邮编:401520
地址:重庆合川区希尔安大道222号
网站标识码:500117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