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4-30来源:合川政协君
七读合川:被低估了的史家之绝唱
(第7读第4期 总第40期)
郭沫若在评价张森楷时,曾称他“很有骨鲠之气”。
骨鲠之气,即刚直之气,是浩然之气的内核。一个人有骨鲠之气,不但不畏生死、无所惧怕,亦能明辨是非、从属正义,使死生都有价值,进退都有意义。因而可以说,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高贵精神。
在我看来,张森楷的骨鲠之气,从某种意义上讲,代表的是他生于斯长于斯成于斯的三江大地——合川的骨鲠之气。合川,初有土著濮人从远古走来,战洪荒斗险途,茹毛饮血,开拓进取;后有内迁巴人建都于铜梁山下,且战且守,一面开疆拓土,一面抵御楚蜀;再后来,又有合州军民筑城于钓鱼山上,抗击蒙元大军,保家卫国,轰轰烈烈,其至大至刚、不屈不挠、忠勇坚贞、凛然豪迈的精神早已升腾为一种弥漫世间、充盈天地的骨鲠之气、浩然之气。
具体到张森楷来说,其骨鲠之气,突出表现在他:于功名能淡然处之,于历史能秉笔直书,于学有坚守,于国有义举,于民有善为。他一生行事光明正大,疾恶如仇,不苟安现状,不追名逐利。
早在青年求学时期,张森楷便养成了在待人接物上虚心诚恳,不说假话,不以权势者的喜恶改变自己对是非曲直的判断。
他在成都尊经书院求学时,书院规定学生不得疑经,而且必须参加省里的科举考试。但他却有自己的认知和看法,在同窗学友中公开指出经书典籍确有错漏谬误之处,必须纠正不可信的地方。
他对参加科举考试不感兴趣,不愿入仕,便公开宣称:“年力有限,载籍无穷,不致志专精以从事学问,徒敝敝焉科举之是务”,又引宋人语:“早知穷达有命,悔不十年读书”。他前后两次参加科举考试,全是应付了事。由于他这种有话直说、敢说真话的性情,与院规背道而驰,被视为离经叛道行为,最后遭到书院的除名,而他却得其心安。
他在治学过程中,既不迷信权威,又不任意妄断,而要反复推敲,务求其审,就正有道。据说,他的《史记新校注》修改310次,《通史人表》大约重写了5次,《二十四史校勘记》中前四史拉通修改过4次,其他许多著述也是反复修改了多次。张森楷研究学问的细致,可以从一件小事看出:他在国立成都大学任教时,经常到一个叫李铁桥的地方去,从他宿舍到李铁桥,一共转多少个弯、走多少步路,他都一一清楚。有这种细大不捐的精神治学,自然会有许多过人的特识。
他在合川从事蚕桑实业的10年中,民众受益丰厚,同时增加了四川财政收入,而他自己却常年身居蚕社,不领薪酬,生活躬行节约。家居或在蚕桑社工作,他都主张晚上喝稀饭,被大家戏称“张稀饭”。
后来,蚕桑实业的兴旺发达,为贪婪官吏垂涎。合州知州杨体仁,伙同豪绅张骏骧凭手中权势,诬告张森楷贪污侵吞公社资产,让他吃官司,个人赔偿股款,并强夺蚕桑实利。为此,张森楷上控辩诬,经数年官司,侵蚀罪被否定,但重振蚕桑实业却为官府所不许。
虽然“实业救国”的努力失败了,但张森楷却矢志不移,不忘初心。无论在什么情形下,凡是对民众和社会有益的事,他总是不计个人安危得失,奋力去做。
1912年,他在任职川汉铁路公司总理期间,为使铁路真正成为利国利民的产业,不顾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威胁,全力整顿路政,严查历年经费账款,揭露以铁路谋取私利者的丑行,最后遭到免职、通缉等迫害。他本人也不得不由成都回到合川,再由合川连夜离家,乘船前往重庆,再至宜昌,一路逃难一般。即便如此,他仍不改初衷,为阻止众军阀强行从铁路项目中提款,他专门潜往当时的北京,向最高检察厅提出申诉,要求传讯诬告者进行审讯,以便核实,从而表明真相。经过长达10个月的努力,才终于撤销了对他本人的通缉令。
在他主持编纂《合川县志》时,正值军阀出身的川军二师秘书长陈世虞任合川知事。陈世虞想借张森楷声誉欺瞒百姓,以达到他扩军、敛财的目的,但张森楷却坚决不为其利用,大胆揭露其在请拨修志常款时,强增附加费一事,使其骗局不能得逞。由此得罪了官府,官府对他恨之入骨。后来,因县议员戴崇德检举县财政收支有假账一事,官府借题发挥,诬赖是受张森楷唆使,以“损伤二师名誉”为词,将张森楷拘捕下狱。张森楷在狱中,愤然写下一首诗,名为《后正气歌》,颇有文天祥《正气歌》的风骨,读之,让人感愤,同时又激起无限的斗争精神,正如诗的末句所写:“养兹浩然气,赓歌无愧色。”张森楷冤狱获释后,通过夜以继日地工作,加快了总撰、刻板、印书的速度,确保了《合川县志》的如期问世。
及至晚年,张森楷虽身处乱世,却依旧凛然卓立,不临官场,不畏权阀,一生急公好义,与民同命。四川军阀割据时,陈书农师驻合川,向民众征收军费,每人银洋半元。张森楷为此事亲往师部理论并指出,此乃害人之举,若不停止,将组织县人群起反对这次扰民的人头税。他亲笔写了《抗御横征宣言》在全县城乡张贴,号召驱陈出境。宣言中明确指出要“再接再厉,除死方休,前赴后继,有加无已”。又亲手举起“抗御横征决死团”大旗,鼓动全县民众斗争到底。
由于张森楷挺身而出,不但取得了抗征人头税的胜利,还取得了抗粮斗争的胜利。过去军阀一年中征粮七八次,数年内即预征粮几十年,民众不堪其苦,通过张森楷的首倡抗粮和“决死团”的武装拒征,最后迫使陈师农签署协议:年征不得超过三次。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爱憎分明、至刚至烈的人,平日里,在家乡人的印象中,他却是一个“体短微胖、光着头顶、未留髭须、语言温和,常于暮色中散步田间,与农夫共话桑麻盐米,温存欢洽”的人,足见其大爱胸怀、人格品界。
话题:什么是张森楷的骨鲠之气?什么是合川的骨鲠之气?不妨读读他的《后正气歌》。
分享文章到
文件下载
相关文档
政策文件
附件下载
主办: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邮编:401520
地址:重庆合川区希尔安大道222号
网站标识码:500117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