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4-30来源:合川政协君
九读合川:中国教育史上的不朽乐章
(第9读第2期 总第49期)
陶行知(1891—1946),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陶行知先生一生致力于在中国推动乡村教育,促进中国教育改革。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躬身实践为人民,被合川群众和学校师生称为“陶夫子”。“夫子”本是对年长而有学问的人的尊称,在教育文化界则特指孔子。上有“孔夫子”,下有“陶夫子”,足见合川人民对他的尊敬和爱戴。
在来合川开办育才学校之前,陶行知先生已经历了一个立志求学报国、探索教育革新、创办平民学校、投身民主革命、助力全面抗战的人生旅程。爱国、救国、强国是他一生的追求。
立志求学报国
1891年10月18日,陶行知生于安徽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贫寒的教师之家。6岁时,因在邻居家厅堂玩耍,见厅堂上挂着对联,便坐在地上临摹起来,被邻村方庶咸秀才看见,免费为其开蒙。后入家乡蒙童馆就读。
1905年,他进入歙县基督教内地会所创办的崇一学堂读书。一天,他在宿舍墙上,挥笔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豪言壮语,抒发自己的满腔热情和爱国志向。
1908年,17岁时的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想通过学医来服务广大劳动人民和报效国家。因这所教会学校歧视非入教的学生,于是他愤而退学,转而考入南京汇文书院,后又转入南京金陵大学文科学习。读大学期间,受辛亥革命影响,积极参加爱国活动,开始投身革命运动。
1914年,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并赴美留学。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陶行知师从大名鼎鼎的杜威先生,研究教育。
约翰·杜威(1859—1952),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也是现代教育学的创始人之一。杜威一生推崇民主制度,强调科学和民主的互补性。与此同时,他也被视为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改革者之一。在芝加哥大学任教期间,他还创立了芝加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杜威的思想曾对20世纪前期的中国教育界、思想界产生过重大影响,也曾到访过中国,见证了五四运动,并与孙中山会过面,培养了包括胡适、冯友兰、陶行知、郭秉文、张伯苓、蒋梦麟等一批中国的国学大师、学者和教育家。
发起平民教育运动
从国外回来的陶行知,先后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职务。从此,开始了他富于创意而又充满艰辛的教育生涯。他特别重视农村教育,认为在3亿多农民中普及教育至关重要。
1923年,他与晏阳初等人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后赴各地开办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校,推动平民教育运动。
平民教育运动,是五四时期,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为探寻改造中国道路而开展的一项社会运动。他们认为,中国的腐败落后是因为教育落后造成的,要拯救中国必须首先改良和革新教育,而改变教育的方向就是使全体人民都受到民主与科学的熏陶,尤其要使目不识丁的工农群众受到教育。
晏阳初被称为平民教育运动之父,与陶行知先生并称“南陶北晏”。他们在各地的实验,一时间极大地推动了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状况的改变和发展,启迪了民众的思想。一些探索对后世的乡村建设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如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在农村推行的“赤脚医生”以及相关的培养计划,90年代后推行的村官直选等基层民主政治改革等,在那时都进行过启蒙和探索。
创办晓庄师范学校
1927年,陶行知创办了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简称晓庄师范学校),将他用了10年时间思考、酝酿的中国教育改造主张付诸实践。
晓庄师范学校坐落在六朝古都南京北部,是陶行知办的第一所学校。他将学校的大礼堂命名为“犁宫”,并亲自写了一副对联贴在“犁宫”两旁:“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功夫”(马牛羊、鸡犬豕、稻粱菽、麦黍稷,均出自《三字经》,这副对联所蕴含的意思应该非常好理解)。学校创办后,陶行知先生便以教、学、做合一指导学校实践。蔡元培先生称赞其为“现代教育方法中最好的一种”,并亲书“教学做合一”校训匾额,供师生观摩践行。
这一时期,陶行知写过一篇题为《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的文章,鲜明地指出,传统教育是“吃人”的教育,要改革“吃人”的教育,就必须推行生活教育。生活教育不是教学生自己“吃”自己,而是教学生做人。生活教育反对“吃人”的种种考试,教人读活书、活读书。生活教育也不教学生“吃人”,不教人升官发财,生活教育只教中国的民众起来做自己的主人。
创办山海工学团
1932年10月,陶行知在上海宝山大场创建山海工学团。山海工学团实际是一个儿童工学团。由于大场地区处于宝山县和上海市的交界处,所以陶先生将这个工学团取名为“山海工学团”。这个名称还有另一层含义: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侵占东北,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已经关不住了,敌人即将进关侵占华北、侵占中国。将中国第一个儿童工学团取名“山海”,语义双关,意在实施国难教育,唤醒中国人民,要收复一切失地,要日寇还我河山。
山海工学团的办学宗旨概括起来就是12个字: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工以养生,就是以大众的工作养活大众的生命;学以明生,就是以大众的科学明了大众的生命;团以保生,就是以大众的团体力量保护大众的生命。
山海工学团推行的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它将工场、学校、社会打成一片,既是一个工场,也是一个学校,更是一个团体。它对学生实行“六大教育训练”:普遍的军事训练,使人人成为保家卫国的健儿;普遍的生产训练,使人人成为造富的工人;普遍的科学训练,使人人能在劳力上劳心;普遍的识字训练,使人人获得传达思想的符号;普遍的民权训练,使人人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人;普遍的生育训练,使人人到了生育年龄可以生得少、生得好,以再造未来更优良的民族。
山海工学团首创“小先生制”。陶行知先生依据“即知即传”的原则,倡导并推广实施“小孩教小孩”“小孩教大人”的教育组织形式。这一教学制度,在普及教育运动中效果十分明显,迅速影响普及到了全国乃至东南亚地区。
何谓“小先生”?陶行知认为:“生是生活。先过哪一种生活的便是哪一种生活的先生,后过哪一种生活的便是哪一种生活的后生,学生便是学过生活的人,先生的职务是教人过生活。小孩子先过了这种生活,又肯教导前辈和同辈的人过同样的生活,是一名实相符的小先生了。”他还强调,“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子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子!”从他的话中我们不难理解的就是,学生也可以做教师,可以教同辈,还可以教大人。“小先生制”是陶行知普及教育方法的一个重大发展。
第二次改名
1934年,陶行知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名为陶行知。这次改名是他认识论的一次飞跃。
陶行知,原名陶文濬,他一生之中有过两次改名。在金陵大学读书期间,他深受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的影响,认为这是改革中国传统教育的良方,于是,在19岁时给自己改名“陶知行”,认为“知是行之始”,认识先于实践。
之后,他逐渐认识到“行”的重要性,提出“行是知之始”,突出了实践的意义和作用。于是,43岁时,又改名“陶行知”。
再之后,陶行知又认识到“从行到知”只是认识的第一阶段,再由知到行又是认识的一个阶段,于是写了一首小诗: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就是他的“行—知—行”的创造教育理论。
为了在名字中反映这一思想,他创造了一个字。这个字既像“行知”,又像“知行”,代表“行知行”的意思。有人认为这是他的第三次改名。
投身民族救亡活动
1935年,陶行知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一二·九运动后,与宋庆龄、马相伯、沈钧儒、胡愈之、邹韬奋、李公朴等发起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会”。1936年,成立国难教育社,被推为社长,拟订《国难教育方案》,把生活教育和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结合起来。
1936年5月,他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会执委和常委。与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等联名发表《团结御侮》宣言,主张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得到毛泽东复信支持。同年,受救国会派遣,出访欧、美、亚、非28个国家,宣传抗日救国,介绍中国大众教育运动。在布鲁塞尔参加世界和平大会,他当选为中国执委会委员。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后,积极呼应中共关于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党停止“剿共”,并为之做了大量卓有成就的工作,成为抗战全面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抗日运动的一面旗帜,但也因此而引起国民党政府的恐慌。1936年11月,国民党政府以“危害民国”罪将在上海的全国救国会领导人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史良、李公朴、王造时、沙千里七名著名抗日民主人士逮捕入狱,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七君子”事件。
当得知沈钧儒等“七君子”被捕的消息,陶行知十分气愤,立即联络杜威、爱因斯坦、罗素等世界著名人士联名通电蒋介石,营救七君子。为此,他也成了被国民党政府通缉的对象。
1938年,他参加国民参政会,致力于抗战期间的教育活动。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面抗战的号召,成立了中国战时教育协会。
同年10月,陶行知来到重庆,到了卢作孚主持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受到时任实验区区长卢子英(卢作孚四弟)和北碚人民的热烈欢迎,各团体争相邀请他做演讲,卢子英也请他宣讲生活教育理论,帮助实验区推广小先生制,以促进北碚事业建设。
1939年2月,陶行知着手筹备创办一所难童学校,以“选拔有特殊才干之难童,作人才幼苗之培养”,这便是后来的育才学校。不久,陶行知来到了合川,开启了他创办育才学校的艰难而辉煌的历程。
话题:吾爱陶夫子,教育为人民。我们讲“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我们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从陶行知身上,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
分享文章到
文件下载
相关文档
政策文件
附件下载
主办: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邮编:401520
地址:重庆合川区希尔安大道222号
网站标识码:500117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