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4-30来源:合川政协君
九读合川:中国教育史上的不朽乐章
(第9读第4期 总第50期)
陶行知原计划在云南、四川两省的某地中择一地创办育才学校。到了卢作孚主持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试验区后,便决定将育才学校办在重庆。1939年3月,经过多处寻访比较,最终将校址确定在合川草街子古圣寺。
草街子,合川县辖的一个乡,乡场为水码头所在,隔温塘峡与北碚场相邻。从草街子乘船沿嘉陵江而下,直达北碚;沿嘉陵江而上,直通合川。这里山峦起伏,道路崎岖,森林茂密,安全隐蔽。
古圣寺,距草街子5华里,地处凤凰山顶。凤凰山因地形似凤凰而得名,两旁小丘是凤凰的翅膀,寺庙背后顺着山势延伸至山沟有凤凰长长的脖子和低俯的头颅,酷似凤凰饮水。山顶地势平整,西北是深陷的谷槽,东面是起伏很小的丘陵,南面是向下倾斜的梯形山田。
古圣寺始建于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经康熙、乾隆、雍正、咸丰时期的几次大规模修建,总占地面积达439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2419平方米。寺庙围墙外有大片开阔地。寺内建筑有五级台阶,分为五部分,在中轴线上分别有山门、钟鼓楼、牛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殿,两旁均有厢房、回廊、天井、花坛、石阶。其布局一层比一层高,层层叠叠;其建筑金碧辉煌,雄伟壮观。
当时,寺庙里驻扎着集中整训的国民政府所属川军,这批军人即将出川奔赴抗日前线。陶行知受邀为他们作了深刻的抗日救国宣传演讲,勉励他们奋勇杀敌,捷报早传。
得古圣寺住持隆树法师的支持,陶行知将古圣寺租了下来,用于创办育才学校。这在当时的情况下,算是最理想的办学之地了。
“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奇迹就发生在这古老的寺院之中,使人的奇迹代替了神的奇迹,现在……古圣寺已经冷落了,但这座古旧的寺院,在我的头脑中永远不会磨灭,假如有一天,我能三访古圣寺,而我又有权更改这座寺院的名字,我一定把她改名为‘陶圣寺’,以纪念(陶行知)这位‘孔子之后的孔子’。”这是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后来在《记古圣寺》中所描述到的。
1939年5月,育才学校在古圣寺挂牌,7月,第一批学生71人,借北温泉小学举行了开学典礼,8月,迁入古圣寺,正式行课。
学生来源
育才学校的学生,主要是来自各保育院的难童,这也是陶行知先生创办育才学校的初衷。这类学生是育才学校学生的主体,他们是从众多的难童中脱颖而出,经过了智力和能力测试选拔出来的,天分资质都很高。这类学生的保育费由各保育院转拨给育才学校,育才学校招收这类学生具有较为稳定的经费来源。
除择优录取各保育院的难童外,育才学校的学生还有几个方面的来源。一是革命烈士遗孤。这类学生不多,但往往是由中共南方局领导特别拜托给陶行知的,陶行知对这类学生特别关爱。他们大多提前离开育才,奔赴了延安,如后来成为共和国总理的李鹏,就是由当时的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吴玉章向陶行知先生推荐的。二是文化名流推荐来的。这类学生大都是些向往革命、追求进步的青少年,他们有着开明的父母和家庭。如知名人士金仲华(现代著名国际问题专家、社会活动家,抗战时期任《世界知识》主编)、田汉(中国现代戏剧三大奠基人之一,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萨空了(新闻学家、报刊主编,1940年任重庆《新蜀报》总经理)、王昆仑(著名政治活动家、红学家)等,纷纷将自己的子女介绍到育才学校读书。三是社会进步学生。这类学生主要由中共方面的党员教师推荐。如后来就义于重庆渣滓洞,成为著名烈士的陈尧仑、游宗相等就是经党组织介绍进入育才学校学习的。四是贫穷有为青年。比如甘烈君,出身于草街一个贫苦家庭,为了生活,幼小的年纪,便拾过煤渣,做过跑街小贩,当过苦力。但他9岁时上过私塾、练过书法,为解决他的学费问题,陶行知便安排他做工读生,为陶行知抄写稿件,然后陶行知拿稿费给甘烈君,作为在育才学校读书的学费。新中国成立后,甘烈君先后在浙江、东北、上海交通大学任教,成为知名学者。
为防止国民党特务混进育才学校,育才学校从来就不公开对外招生。
执教师资
育才学校是一所私立学校,为陶行知所创办,但陶行知的政治倾向十分明显,因此,与其说是共产党帮助了陶行知办学,还不如说是共产党通过陶行知办了学。在这里,国民党、三青团渗透不进来,而教师、学生中的共产党员成了实质的领导力量。陶行知日夜操劳,把很多精力花在学校的经费募捐上和教育思想的研究上,经常往返于重庆、合川,育才学校的日常工作实质由中共育才学校支部主持。育才学校既不设训育课,也不用国民党政府审定的教科书,实为国统区内的一个特殊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育才学校无形中成了抗日大后方的“小延安”。
这样的学校,其教师的来源要么是革命者,要么是爱国民主人士,要么是进步知识青年。具体来说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由中共中央南方局派到育才学校来的;二是由各个可靠的进步人士介绍到育才来的;三是陶行知先生亲自出面聘请来工作或讲学的;四是皖南事变后,大批教师转移,育才学校从自己培养的学生中脱颖而出产生的。
在育才学校各个部门和各个专业组的负责人中,绝大多数都是共产党员。
育才学校的物质生活非常艰苦,在校工作的教师除由学校供给食宿外,没有工资,每月只有几块钱的零用钱,到学校讲学的专家学者则完全是尽义务。即便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育才学校在陶行知的努力下却越办越有力量。
育才学校,除由陶行知任校长,方与严任校务部主任,马侣贤任总务部主任,王洞若任研究部主任,帅昌书任生活指导部主任外,还请来了当时堪称一流的专家、学者担任专业组的主任或教授。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来校任教的有——
音乐组:任光、贺绿汀、姜瑞芝、李凌、任虹、范继森等;
戏剧组:章泯、水华、舒强、沙裴、刘厚生;
绘画组:陈烟桥、张望、汪少峰、许士骐、丰子恺、天琦、叶浅予、华君武等;
文学组:艾青、力扬、魏东明、邹绿芷、陆维特、徐荇等;
社会组:孙铭勋、廖意林、苏永扬、屠公博等;
自然组:孙锡洪、陶宏等;
舞蹈组:戴爱莲、吴晓邦、盛婕等。
来校兼课或讲学的有:翦伯赞、田汉、何其芳、吴玉章、邓初民、周谷城、秦邦宪、萨空了、徐迟、姚雪垠、黎国荃、陆治等。
来校作过演讲的有:郭沫若、夏衍、曹靖华、刘白羽、周而复、周扬、邵荃麟、艾芜、戈宝权、沙汀、程今吾等。
真可谓人才济济,盛极一时,算得上是一个阵容超级豪华的红色班底。这些人当时或后来的名望、影响和贡献多为大家所熟悉,以致再作介绍便显得多余。
培养的人才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育才学校名师荟萃,因材施教,既学基础课程,又讲专业训练;既学书本知识,又注重社会和专业实践;同时还把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育才学校在合川办学7年,为国家培养了近500名各类人才。
他们中,有的在抗日战争期间便奔赴了前线,有的在解放战争期间便牺牲于战场与国民党监狱。他们中有不少于20人为新中国的成立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值得我们永远记住和怀念。
新中国成立后,育才学校学生遍布首都和全国各地。他们或为各级党政机关、文化教育机构的领导干部,或为音乐、美术、戏剧、舞蹈、文学、自然科学的专家学者,为建设新中国奉献了自己全部的聪明才智。这里略举几人。
李鹏,1939年9月入育才学校社会科学组学习,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曾任国务院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陈贻鑫,1939年夏入育才学校音乐组学习,后任音乐组主任,著名音乐指挥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杜鸣心,1939年从保育院选拔到育才学校音乐组学习,作曲家、教育家,曾任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
杨秉荪,1939年入育才学校音乐组学习,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曾任中央乐团第一任小提琴首席、副团长兼社会音乐学院副院长。
伍必端,1939年入育才学校绘画组学习,著名美术家,曾任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教授,曾获中国版画家协会颁发的鲁迅版画奖。
胡晓风,1944年入育才学校创办农村工作干部讲习班,中国陶研界的泰山北斗级人物,《陶行知全集》总编,曾任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高教局局长。
彭松,1944年入育才学校,师从舞蹈家戴爱莲,中国舞蹈教育家、理论家,中国现代民族舞蹈教育建设先驱,中国当代舞蹈史学重要奠基人。
叶宁,1943年入育才学校,师从舞蹈家戴爱莲,新中国第一代舞蹈理论家,舞蹈教育家,中国古典舞创始人。
话题:“育才学校”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校名。以“育才”命名的各式各类学校几乎遍布全国各地。“育才学校”代表的不仅是一种教育思想的革命,更是一种教育精神的传承。
分享文章到
文件下载
相关文档
政策文件
附件下载
主办: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邮编:401520
地址:重庆合川区希尔安大道222号
网站标识码:500117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