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4-30来源:合川政协君
十读合川:全民抗战中的合川力量
(第10读第2期 总第55期)
国立二中传奇
抗战期间,我国教育事业受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带来的严重破坏。为维持国家中等教育,延续文化根基,数十所“国立中学”先后在各地流亡师生中组建,其中按创办时间以数字序列命名的共22所。
主要办学地有河南淅川(一中),贵州铜仁(三中)、贵阳(十四中),陕西安康(二十二中)、汉中(七中)、山阳(二十一中),四川阆中(四中)、绵阳(六中)、长寿(十二中)、合江(十六中)、三台(十八中)、江津(九中、十七中)、荣昌(十五中),甘肃天水(五中、十中),湖南永绥(八中)、淑浦(十一中)、芷江(二十中),江西吉安(十三中)、赣县(十九中)等多处。
在合川、北碚创办的这所是数字序列中的第二所,正式名称为“国立第二中学”,通常简称“国立二中”。
1937年冬至次年春,上海、南京相继沦陷,很多知名中学如江苏省立扬州中学、苏州中学、常州中学等师生背井离乡,辗转撤退到了武汉。后又分期分批内迁至重庆并转往北碚、合川。为安顿这些师生,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派员前来组建国立四川临时中学。在合川官方和民间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于1938年正式行课,1939年改名为国立第二中学,分设高中、初中、女子和师范四部。其中,高中部在合川濮岩寺办学。
濮岩寺,位于今合川合阳城街道,始建于唐朝开元年间(713—741),距今已有1300年历史,原名庆林观,后改观为寺,名定林寺、定林禅院,因寺在濮岩山,明清以来,被称作濮岩寺。
原濮岩寺树木葱郁,浓荫蔽日。山岩上古柏满山,甚为壮观,相传为合州土著先民首领濮子墓之所在。山岩下流泉成湖,湖水清幽,每至月夜,波平浪静,月光朗照,月色空蒙,故明人定“濮湖夜月”为合州八景之一。濮岩寺后,沿山岩有长约一公里的摩崖石刻。其内容多为佛家造像、古贤题记,其创造年代早于大足石刻150年,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由于濮岩寺文物古迹众多,历为合州城近郊游览胜地。近代以来,因各类办学的需要,濮岩寺又逐渐成为合川的教育之所。1907年,合州实业家张骏骧用濮岩寺庙宇办蚕桑传习所,利用侧殿作教室,并紧邻左侧殿建日本式蚕房。第二年,奉命改为初等农业学堂。1913年,初等农业学堂改为乙种农业学校。1921年又改为职业学校。1925年职业学校停办,改建合川国民师范学校。
1936年,适逢大旱,合川财税减收,学费不济,国民师范学校开始停办。在停办期间,正值国民政府教育部收纳江浙流亡来川师生,濮岩寺合川国民师范学校便成了国立二中高中部的办学场所。
国立二中校长周厚枢,字星北,扬州人。1920年国立南京高等师范数理化科毕业后,先后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获化工硕士学位。1927年,年仅28岁时出任江苏省立扬州中学校长。曾任国立广东大学、河南中州大学、国立东南大学教授。
国立二中在合川办学长达8年之久,直至1946年7月迁往江苏常熟。据统计,国立二中存续期间,共培育各类英才5000余人,为抗日救国输送了大批骨干力量,为新中国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从这里走出了14位共和国院士,他们是:数学家王元,建筑与城乡规划专家吴良镛,大气物理学家陶诗言,理论物理学家杨立铭,物理学家汤定元,计算机专家张效祥,工程力学专家徐皆苏,微波与光纤通信专家黄宏嘉,生物地层学家盛金章,昆虫学家尹文英,应用力学专家鲍亦兴,理论物理学家戴元本,大地测量学家宁津生,农田水利学家茆智。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李锡铭,国家教委原主任何东昌,中国民主促进会原副主席叶至善,“英语之父”许国璋,作家路翎,翻译家管震湖、张琨等一批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也从这里走出。
八年全民族抗战,八年办学,八年艰难前行,国立二中所走过的道路极不平坦,其历史虽然短暂,但在中国教育史、合川教育史上是空前的,书写了特殊的篇章。
1946年国立二中复员回江苏后,合川国民师范学校迁回濮岩寺校址。新中国成立后,合川国民师范学校改为合川师范学校。20世纪80年代中期,合川师范学校由重庆市直辖管理。2000年后为渝州大学分校,现为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办学。濮岩寺被称作合川的文物圣地,更被称作合川的教育殿堂,国立二中则是它的光耀时刻。
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三保育院
日本帝国主义的对华侵略战争,造成我国许多儿童流离失所甚至成为失去父母的孤儿。为挽救民族后代,培育无家可归的难童健康成长,经中国共产党联合各党派与各界知名人士发起组织了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该组织于1938年3月在武汉成立,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国共两党合作的产物。保育会由宋美龄任理事长,并推选出国共两党和无党派的社会知名爱国妇女56人任理事。全民族抗战8年来,保育会先后在全国建立了61所战时儿童保育院,收容保育了少年儿童3万多人。
1939年6月,受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人周恩来和邓颖超的派遣,赵君陶在今合川区土场镇周家祠堂旧址创办了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三保育院(简称第三保育院)。保育院分设幼儿和小学两部分。该保育院在土主场创办6年,收养了一批又一批从战区流亡到重庆、北碚、合川等地的难童和少年,为我党在国统区培养了不少的革命有生力量。1945年8月,毛泽东主席到重庆谈判,亲切接见了赵君陶。抗战胜利后,第三保育院与歌乐山保育院合并,搬离合川。
赵君陶(1902—1985),女,重庆酉阳人。1919年随全家迁到北京,在五哥赵世炎(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的引导下,追随时代前进的步伐,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1925年入上海大学社会系学习,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与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共早期军事斗争领导人之一的李硕勋结婚。曾任湖北省妇女协会执行委员、宣传部长,共青团湖北省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妇委会秘书。
1939年初,赵君陶来到重庆合川,在创办并担任第三保育院院长期间,对保育院收容的5~10岁难童,精心教育;对中共南方局和地方党组织来院隐蔽或工作的地下党员认真保护和关照,直到抗战胜利。她和院里的同事共抚养了800多名因战争而流离失所、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年岁不齐的儿童,使他们恢复了健康,受到良好教育,完成了学业,走向了社会。
1946年后,她在延安大学、中共中央教育研究室工作。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新中国成立后,任化学工业部教育司副司长、北京化工学院副院长,先后担任第四、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其子李鹏曾任国务院总理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赵君陶终身为革命、为无产阶级的教育事业作出重大贡献。著有《赵君陶教育思想理论文集》。
话题:合川是个书写传奇的地方。国立二中的传奇说来也是合川的传奇。合川人民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接纳、养育着国立二中的师生们,为他们提供安全的庇护所,使他们有张平静的书桌。这一切,全在于为国家为民族孕育希望。对国立二中五千流亡学子是如此,对保育院的八百难童更是如此。
分享文章到
文件下载
相关文档
政策文件
附件下载
主办: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邮编:401520
地址:重庆合川区希尔安大道222号
网站标识码:500117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