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4-30来源:合川政协君
十读合川:全民抗战中的合川力量
(第10读第4期 总第57期)
在抗战最为困难和吃紧的时期,身处大后方的合川人民不仅以极大的同情和包容心接纳着来自沦陷区的学校、医院、工厂、军政机构及流亡人员,而且还以满腔的爱国热情和为国牺牲的英勇精神,直接送兵、送粮、送工上战场,倾其所有为挽救民族危亡默默奉献着。
抗战兵源的动员
据统计,从1937年到1945年的八年全民族抗战中,合川共征兵丁83886人,为四川各县最多之一。其中,1937年、1938年、1944年三年,因战事紧急,征兵人数更是分别达到25963人、15000人、14980人。这些兵丁几乎还没有开展多少军事训练,便直接投入各战区战场。如果从1931年“九一八”算起,全县出征抗日的兵丁,堪称“十万合川儿郎”。作为合川子弟,他们不论身处何方,处于什么兵种岗位都带着家仇国恨与日本侵略者直接展开殊死斗争,是中华民族血肉长城的组成部分。
抗战粮食的征借
全民族抗战时期,后方缺粮,首都缺粮,前线更是缺粮。而一旦粮食供应不上,势必引发不可收拾的混乱局面。合川历为产粮大县,所以承担的粮食征借量特别大。
所谓粮食征借,是指农民将规定数量的粮食借给政府,政府付给粮食库券,从第5年起开始偿还。在当时缺粮的情况下,名为借,实为征,遇到需求大的时候,还要加征加派。从1943年的情况看,合川派借任务是100735石;次年增至122361石,另加借26851石;第三年派借更高达149152石。此种情况直到抗战结束才逐步减少,不再征借。
粮食运输的组织——抢运军粮的“几何计划”
合川对抗战军粮的贡献不仅在于粮食本身的贡献,还在于对粮食运输和统筹方法的贡献。
1940年7月30日,合川人卢作孚被国民政府任命为全国粮食管理局局长,全力解决大后方日益严重的粮食危机。
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卢作孚发现造成粮食供应不上的根本原因,既不是由于灾荒引起大面积的粮食减产,也不是农村各地普遍缺粮严重,而是奸商囤积居奇,农民家里的粮食没能有效地集中起来,再加之广大农村地区交通不便、粮食运输不畅,无法集中到城市和输往前线。
为此,他提出了一个抢运军粮的“几何计划”。所谓“几何计划”,其智慧有三:一是绕过奸商的囤积居奇,直接向农民购粮,有效解决粮食的来源问题;二是由国民政府电令各县乡设立军粮采购站,把农民家里的粮食以最快速度汇集起来,解决粮食的集中问题;三是用人力将粮食运送到公路或水路边一些特定的装运点,再用汽车、板车、船只,将粮食运往城市和前线,解决粮食的运输问题。这样,就将千头万绪的粮食组织和运输问题变得简单明了、富有效率。
根据这一计划,卢作孚亲力亲为,亲自选择最合理的粮食集中点和运输线,接着便组织人力、物力运输分散在各地农村的粮食。先是通过广大农民用肩挑、背扛,将上百万石的稻米从无数偏远农村运到公路线或航运线上指定的点位和区域,再是通过车辆、船只将这些点位和区域的粮食集中运送出去。就这样,短短几个月时间,充足的粮食便源源不断地运往各政府粮仓或临时转运点,再根据需求运往各抗日战场前线,如当时最重要的湖南战场前线。
“几何计划”抢运军粮的行动,“其在战时的意义,至少与宜昌大撤退的奇迹相等”,这是合川人的贡献,更是合川人民基于历史创造的贡献。
话题:艰苦卓绝的八年全民族抗战,再一次加深了我们对合川以巴文化为特质的既强悍又精敏、既进取又包容、既英雄又平民的民众性格的理解。全民族抗战,抗出了人民的力量,抗出了人民的胜利,更抗出了我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分享文章到
文件下载
相关文档
政策文件
附件下载
主办: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邮编:401520
地址:重庆合川区希尔安大道222号
网站标识码:500117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