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走进合川>印象合川> 跟我一起读合川

《跟我一起读合川》文图语音版(总第66期)| 非遗传承

日期:2025-04-30来源:合川政协君

十二读合川:等你发现的慢游之旅

(第12读第4期  总第66期)



合川有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70项,其中列入重庆市级的有18项:龙舟竞渡、合川坐堂歌、三江号子、七子鼓、双槐善书、架香童子舞、合川峡砚制作技艺、纸扎艺术、巴蜀民间泥塑、合川根雕、合川桃片制作技艺、鸡肉抄手制作技艺、青草坝萝卜卷制作技艺、伍舒芳膏药制作技艺、李海粥王制作技艺、“民利权”酯香型酱油酿造技艺、“念记”合川肉片制作技艺。这些文化遗产是合川人民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合川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又称赛龙舟、划龙船,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据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因此,它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了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合川的龙舟竞渡,因“湖广填四川”而传入,自明代以来一直流传至今,保有“楚人遗风”。整个龙舟竞渡习俗活动包括农历四月开始的参赛准备、四月十五的祭奠龙王和请龙下水、五月初的游拜码头、端午节的龙舟竞渡、赛后的收龙沉船等过程。

古时,合川的龙舟竞渡有“游江”“招魂”“竞渡”“回舟”四个程序,后经发展,“招魂”程序被删减。主要以龙舟游江及抢江(竞渡)为赛事,并配有整套的锣鼓和唱腔。龙舟竞渡时,“船头站着踩头师,领头唱,众水手随声附和,声声激昂洪亮”,极具观赏性和感染力。

近年来,龙舟竞渡已成为合川每年一度的钓鱼城旅游文化节的固定项目,特别是随着中华龙舟大赛在合川的数度举行,合川已是闻名全国的龙舟之乡。

三江号子

合川境内,三江交汇、山峦重叠、水网纵横,自古交通不便,货物流通、客运往来皆需木船载客运货。由于木船缺乏动力,全靠众多船工的推桡拉纤方能有效行驶。

为统一劳动的步伐和节奏,宋代以前,通常由艄公以击鼓为号的方式指挥船行。宋以后则逐渐兴起了号子。南宋词人杨万里曾记述过他所听到的一首船夫号子:“张哥哥,李哥哥,大家着力一起拖。一休休,二休休,月子弯弯照几州”,并称这首歌“其声凄婉,一唱众和”。从这一记述中可以看出,这时的号子形式已成形,产生了专门领唱号子的船工——号子头。

三江号子起源于船工们的劳作和生活,号子头根据河床宽窄、水位深浅、流速大小、滩险程度的不同,编创出了一些不同节奏、不同音调、不同情绪的号子,以对应不同的劳动操作。在过险滩急流时,所喊号子雄浑高亢、短促有力,使大家精力集中,用力猛拉猛划。在水流平缓之处,则又唱出轻柔婉转,节奏缓慢的号子,用以缓和过滩的紧张情绪,消除疲劳。

三江号子从特点上分,有“涪江的号子,嘉陵江的纤子,渠江的桡子”。从上水与下水上分,上水号子有立桅号子、上纤号子、缓水号子、抓抓号子、榨榨号子、踏脚斑鸠、踢脚斑鸠、二流水号子、数板号子、交接号子、打标汇桅、滩头号子、收纤号子、拖浅号子、岩弯号子等,下水号子有起桡号子、幺二三号子、交夹号子、过滩号子、报路号子、数板号子、抓抓号子、进档号子等。从曲牌上分,有民歌调、有川剧声腔、有车灯、金钱板等曲艺调等。从所唱的内容上看,有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沿江风物、民俗趣闻、戏曲唱段、批判恶势力、颂扬行善积德等。此外,还有触景生情,随口编唱,见啥说啥、唱啥的即兴发挥。

20世纪80年代初,四川峨眉电影制片厂选景合川涪江拍摄故事片《漩涡里的歌》,将划龙船与船工号子摄入影片。该片在全国放映后,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和欢迎,致使三江船工号子闻名全国。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陆路交通的蓬勃发展和机动轮船的使用,曾经在险滩与急流中抗争的纤夫和三江号子逐渐淡出,几乎成了人们的回忆。

童子拜观音

“童子拜观音”,又称架香童子舞。主要由民间祭祀和祈祷仪式演化而来,在重庆合川地区流传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其舞蹈语意在于朝山拜佛时,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和家兴。

架香童子舞由13岁以下小女孩8~10人组成表演。她们从6~7岁就开始接受会首的训练。舞蹈主要由“拜门神”“朝正殿”“谢神”三部分组成,共计108合。每合有一套动作、不断变幻,交替进行,同时又有108个“破阵”内容。舞蹈音乐有“唱赞”“架香锣鼓”,由川剧打击乐和唱腔两部分组成。架香童子舞道具有香架、香盘、香烛等。该舞蹈的基本特征是庄严、肃穆、文静、虔诚,具有艺术观赏性和浓郁的巴渝民俗文化特征。

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政府重点收集整理,架香童子舞编入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大全集成》,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重点推荐项目。

双槐善书

善书,民间俗称劝世文、劝书文、劝善文。作为民间文学,善书的表现形式主要并不是一种案头文学,而是一种说唱艺术,它由唐代寺院的“俗讲”发展而来,被称为“宝卷”。合川出现类似“宝卷”这种曲艺形式大约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北方传来。

宝卷曲艺形式发展为善书曲艺形式,根本的在于内容的变化,即由过去官家劝谕宣讲的教化类说词转换成了民众喜闻乐见的积善行德内容。比如,孝敬父母、和睦家庭、友善邻里的家庭美德和多行善事、不做恶事的社会公德等。

新中国成立后,各地善书渐趋消亡,在西南唯有合川双槐镇一带的黄氏艺人继承和发展至今,故称“双槐善书”。

双槐善书的唱词有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不等,语言通俗易懂,上下句式结构一致,词韵平仄并不十分严格,但要做到一韵到底。其表演通常与车灯、舞狮、莲箫、快板相结合,所唱腔调有山歌腔、民歌腔、哀思腔、佛歌腔等10余种,所应场景有庙会、节庆、寿筵、婚礼、丧葬等。其传授方式主要是师徒或亲族的口传心授,再辅以书画册页。唱词戏文灵活多变,可编辑整理,可即兴创作。

嘉陵峡砚

嘉陵峡砚,又称合川峡砚,因取材于嘉陵江小三峡(沥鼻峡)一带的峡石而得名。该石材砂粒细腻,富含氧化铝,是制作砚台的上好材料。合川峡砚传统制作工艺流程大致可分为开采、选材、构思、制图、雕刻、打磨、上蜡、抛光、配盒等10余种。常用雕刻手法有浮雕、圆雕、平刻三大类型。产品规格各异,图案古朴,盒式大方,具有石质细腻,易于发墨,不损笔锋,储墨不腐的特点。据史料记载,峡砚在明英宗天顺时(1457—1464)就十分有名,吏部尚书李实曾题诗称赞,“峡畔房屋僻,巧工凿石盘。启笔云龙舞,运笔虎榜悬。石腻堪如玉,工艺圣手传。贵似翰家客,四宝居一员”。近代知名人士及书画家如冯玉祥、于右任、谢无量等亦有题诗赞颂。

合川峡砚曾与端砚、翕砚齐名,被誉为巴渝三大名砚之首,被列入巴渝十二品,是当年上海四宝斋、徽州老胡开文和汉口邹紫光阁等大文具店的上品,其产品远销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合川峡砚曾荣获四川省旅游产品优质奖、重庆市优质产品等称号。其中,“百龙戏龟”峡砚被中南海收藏。2007年,合川峡砚制作技艺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话题:合川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合川人民勤劳、智慧、创造的结晶。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遗产正以不可忽视的速度衰落,潜伏着灭绝的危险,特别是传承人青黄不接,导致“人亡艺绝”的现象十分突出。如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工作,你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分享文章到

文件下载

相关文档

政策文件

附件下载

中央政府及国家部委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公共服务单位网站

主办: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邮编:401520

地址:重庆合川区希尔安大道222号 

网站标识码:5001170002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