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4-30来源:合川政协君
十三读合川:植根于吾土吾民的匠心印记
(第13读第5期 总第72期)
评书,又称说书、讲书,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语言艺术。因大多使用方言讲说,故事通俗易懂、语言形象生动,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四川评书,从明开始,形成于清。在有清一代,民间说书已全面融入并影响着人们的市井生活。以茶馆闻名全国的四川城乡,书场与之相得益彰,可以说,有多少茶馆便有多少书场。正如清代成都人邢锦生所描述的那样:“萧条市井上灯初,取次停门顾客疏。生意数他茶馆好,满堂人听说评书。”
四川评书的特点在于它的泼辣豪爽、大开大阖。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清棚”和“擂棚”两种评书说法。“清棚”讲究引经据典,以文说为主,重在形象刻画、批讲评论。“擂棚”讲究身段架势,以武表为主,重在绘声绘色、模拟形容。
2011年5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四川评书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谢伯淳《合川戏剧史话》,合川出现“四川评书”的时间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1628—1645),只不过在很长的时间里,说书者多为外地流散艺人。直到民国时期,合川才在评书领域开始全面发力,出现了周明德、郭子泉、杜少林、李登贵、童梓楠、逯旭初、粟远平、胡云程、王汉勤、刘洪益、刘德轩等一众说书人。他们中,成绩最高、影响最大的当数逯旭初。
逯旭初(1909—1984),今合川区合阳城街道人,曾读私塾6年,自幼爱听评书,早年在卢作孚领导的江巴璧合特组峡防局工作。1938年,逯旭初拜川东著名评书艺人郭子泉为师,开始了他的学书说书生涯。
郭子泉乃合川本土较早一批说书艺人之一,是“清棚”评书的代表性书家。他的评书书目多、内容丰富,既有“墨书”(带文本的),又有“条书”(口头流传的)。其创作的长篇口头说部《王三槐反达州》为传世之作。其说书特点在于:清新言表、娓娓道来、妙语连珠、深入细致,擅长人物的模拟形容和内心描述。
1939年,受郭子泉授艺和传承的影响,初入行的逯旭初,先是用“清棚”“细条”技巧开启他的初期评书演艺,通过注重细节描述和人物刻画,把世态人情说得淋漓尽致,使人亦悲亦喜。
后来,在表演的实践过程中,他感到清棚、细条对有些场景和人物,如英雄风貌、群众形象和战争场面难以表达,便转而向川剧表演艺术学习,以川剧的穿戴打扮、刀马战场、身法指爪以及人物对话等表演手法为借鉴,练成评书术语所称的“五匹齐”技术。
“五匹齐”,最早是川剧表演中的行话,后被其他艺种引用作为自己的术语。旧时穿的长衫,基本由五块布料组成,这五块布料称为五匹,只有五匹齐方能成就一件长衫。这里是个比喻,具体到演艺技术来说,就是要求演员在声腔上要昆、高、胡、弹、灯都能唱,在行当上要生、旦、净、末、丑都能演。总之,要具有能文能武、能老能少、能大能小、能正能反、能男能女的饰演能力。
据《合川县志》记载,从民国29年(1940)起,逯旭初先后在合川观音阁、小南街、申明亭、柏树街以及北碚等处茶馆说书10余部,如《玉狮带》《小封神》《宝剑金钗》《卧虎藏龙》《王三槐反达州》等。其演出既有清棚风格,又有擂棚声势,既能把平常小事用细语轻声、巧妙比喻说得来顺理成章、娓娓动听,又能对典型场景和人物,用烘托衬垫,绘声绘色加醒木效果的方法,说得紧张生动、扣人心弦。
合川解放后,过去不受待见的下九流评书艺术开始受到人民政府的重视。逯旭初本人则先后被推选为合川县第二、第三、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指引下,逯旭初迎来了他艺术生命的高光时刻。
一方面,他对旧有评书内容进行了删减改动,全面剔除其封建糟粕,让经典真正成为经典;另一方面,他从体验社会生活着手,向话剧电影学习,研究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由说旧书转说新书。这之后,他先后推出了《铁道游击队》《半夜鸡叫》《红色保险箱》《绿色的镜头》等多部反映革命题材的评书。
1963年,逯旭初加入重庆市曲艺团,此后即长驻重庆。随着演出范围的扩大、交流机会的增多,其技艺日臻完善,遂成为一代评书大师。
逯旭初的评书风格融“清”“擂”两棚于一炉,“五匹”俱齐,自成一派。其特点是娓娓动听、细致入微、气势不凡、自带张力,同时又充满了十足的人情味,达到了“说尽人情便是仙”的境界。其语言生动简练、通俗诙谐而有韵味,实属巴渝大地难得的语言巨匠和市井百姓所崇拜的娱乐偶像。
话题:在合川历史上,值得读取和书写的人物很多,有人提到应写写胡世赏、邹智,有人提到应写写杜奉符、石青云,还有人提到应写写陈伯纯、左绍英,等等。不过,“合川政协君”最希望看到的是,大家能一起来读、一起来写、一起来分享,这才是真正的力量。本读要介绍的人物就到此,挂一漏万之处还望读友们海涵。
分享文章到
文件下载
相关文档
政策文件
附件下载
主办: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邮编:401520
地址:重庆合川区希尔安大道222号
网站标识码:500117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