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走进合川>文说合川> 历史沿革

合川建置沿革

日期:2025-07-07来源:区委史志研究中心


    古代合川地域,最早是濮人的主要聚集地。西周时期开始,为巴国领地。巴国时期,地方无正规行政建置,其都城也多次迁徙。境内盐井街道糖坝村(原沙溪乡)沙梁子商周遗址,经专家鉴定为先巴文化;据历史文献记载,南津街街道铜梁山下的巴子城,曾为巴国别都。

    战国时期,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国,于周赧王元年、秦惠文王后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置垫江县(古时,垫江县之“垫”原为“褺”,《汉语大字典》:“县名。《说文·衣部》:‘褺,巴郡有褺江县。’按:褺江,《汉书·地理志》作垫江。”约定俗成,误传至今),属巴郡管辖。垫江县是合川历史上最早所置县名,辖区包括今合川、武胜、铜梁、安岳、岳池等县地,治所在原巴子城区域(今合川区南津街街道)。   

    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垫江县辖今合川、铜梁、大足、武胜县地及潼南、安岳县之部分地域,县治在今合川区南津街街道,属巴郡。

    东汉建安六年(201年),垫江县属巴西郡。三国蜀汉建兴十五年(237年),属巴郡;三国魏景元四年(263年),属魏国梁州。西晋太安二年(303年),属益州巴郡;成汉汉兴元年(338年),属荆州。前秦建元九年(373年)至太安元年(385年)间,属宁州巴郡;东晋义熙元年(405年),属巴州;义熙八年(412年)属巴郡。县治均在今合川区南津街街道。

    南朝始,宋文帝元嘉时期(424—453年),升垫江县置东宕渠郡,属梁州辖,郡治在今合川城区(北城)。宕渠郡名,源于宕渠水(今渠江)。东宕渠郡辖宕渠1县,县治在今合川城区(北城)。

    南齐(479—502年)时,齐高帝因贵州的僚人迁徙进入嘉陵江、渠江流域,改东宕渠郡为东宕渠僚郡,属梁州,治所在今合川城区(北城)。东宕渠僚郡辖宕渠县(今合川区)、平州县(今南充市南及岳池县北)、汉初县(治今武胜县西关乡)共 3 县。

    南梁武帝大同时期(535—546年),东宕渠僚郡分出置新兴郡,平州、汉初两县划出。东宕渠僚郡只辖宕渠 1 县。梁武帝太清四年(550 年),复名东宕渠郡,属楚州,辖宕渠县。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始置合州。合州之名因涪江自梓州、遂州来,在今合川城区与嘉陵江合流而故名。合州辖 4 郡 7 县:

    垫江郡(原东宕渠郡),郡治石镜县。辖 1 县:石镜县(改宕渠县为石镜县,其名源于嘉陵江合川段龙洞沱的照镜石)。

    清居郡(原新兴郡),郡治汉初县。辖 2 县:汉初县(今武胜县)、清居县(今南充南)。

    东遂宁郡,郡治方义县。辖 2 县:方义县(今遂宁市城区)、德阳县(今遂宁市东南)。

    怀化郡(分东遂宁郡东部置),郡治长江县。辖 2 县:长江县(今蓬溪县西南)、始兴县(今潼南区北)。

    北周闵帝元年(557年),合州所辖东遂宁郡和怀化郡分出置遂州。合州辖宕渠(后周时垫江更名)、清居 2 郡及郡属石镜、汉初、清居 3 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废垫江郡,属合州;开皇八年(588年),分石镜县置赤水县,治今合川区龙凤镇龙多村;开皇十八年(598年),合州更名涪州;大业三年(607年),涪州又名涪陵郡。涪陵郡辖 3 县:石镜县,治今合川城区;汉初县,开皇十六年(596年)清居县并入,治所在今武胜县城关;赤水县。

    唐代初,改郡为州,推行州、县两级制;太宗时,又改为道、州、县三级制。唐武德元年(618年),涪陵郡复名合州,属剑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属山南西道;天宝元年(742年),合州改名巴川郡;乾元元年(758年),复名合州。辖 6 县:石镜县、汉初县、赤水县、新明县(武德二年即619年,分石镜县东北部新置,治今岳池县南)、铜梁县(长安三年即703年,分石镜县新置,治今潼南区塘坝镇廖家坝)、巴川县(开元二十三年即735 年,分石镜县南境、铜梁县东境新置,治今铜梁区旧县街道)。

    五代十国时期(907—965年),合州仍置,州治石镜县。辖 6 县:石镜、赤水、巴川、铜梁(治今潼南区小渡镇戴场坝)、汉初、新明。

    宋代,改唐代道为路,推行路、州、县三级制。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合州属梓州路,石镜县更名石照县。熙宁四年(1071年),赤水县并入铜梁县,熙宁七年(1074年)复置,仍属合州。重和元年(1118年),合州属潼川府路。开宝二年(969年),新明县从合州分出归广安管辖,合州辖 5 县:石照县(辖 4 乡 9 镇)、汉初县(辖5乡7镇)、巴川县(辖 7乡11镇)、赤水县(辖7乡6镇)、铜梁县(辖6乡12镇)。

    南宋淳祐三年(1243年),合州军民为抵抗蒙古兵南下,在今合川城区东 5 公里处的钓鱼山筑新城,迁合州、石照县治钓鱼城。宝祐期间(1253—1258年),汉初县因兵乱废。

    元朝实行省、路、府(州)、县四级政区制。至元十六年(1279年),破钓鱼城,复置合州,并置重庆路总管府直辖的录事司。  至元十七年(1280年),废巴川县入铜梁县,铜梁县治自今潼南区小渡镇戴场坝迁至今铜梁区巴川街道。至元二十年(1283年),合州及石照县治由钓鱼城迁回石照县城,合州降为散郡,属重庆路总管府辖;撤录事司,废赤水县入石照县;撤昌州及所辖昌元县、永川县入大足县,后又撤大足县入铜梁县。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由散郡升为州,复称合州,隶属重庆路,辖 3 县:石照县、铜梁县、定远县(治今武胜县南境)。

    大夏政权时期(1361—1371年),石照县建置撤销,其地由合州直辖,属重庆路。从铜梁县分出原昌州并入的地域复置大足县(治今大足区龙岗街道)、昌宁县(治今荣昌区盘龙镇),合州辖铜梁、定远、大足 、昌宁4县。

    明代,降路为府,推行省、府、州、县四级制。洪武四年(1371年),大足县从合州划出归重庆府直辖。洪武七年(1374年),撤昌宁县入荣昌县(属重庆府辖)。合州属重庆府,辖铜梁、定远 2 县。合州直辖有清平等5乡,安坝等8镇及长乐等36里。据明史记载,成化十七年(1481年)九月,析铜梁县、遂宁县地置安居县,属重庆府直辖。合州仍辖铜梁(属地有琼池等4乡,积庆等26里)、定远(属地有封山等4镇,定远等13里)2县。州治今合川城区(北城)。

    据清史稿记载,清康熙元年(1662年),省重庆府直辖的安居县及合州辖地铜梁县入合州,合州辖定远1县;康熙八年(1669年),省定远县入合州。自此,合州为单州,不再辖县,属重庆府辖。康熙六十年(1721年),析合州原铜梁县、安居县地复置铜梁县,属重庆府辖。雍正六年(1728年),析合州复置定远县,属重庆府辖。合州行政区划辖明月、永清、来苏、兴仁共 4 里及里下属 73 场镇。咸丰年间(1851—1861年),合州行政区划为兴里、永里、来里、西里、东里5里,下辖71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里甲为乡镇,合州行政区划为7个乡、7个镇辖71场。

    清宣统三年九月三十日(1911 年11 月20日),革命党人夏之时率起义部队由遂宁前往重庆途经合州时,推翻了清朝在合州的统治机构。十月初二(11月22 日)重庆独立,成立蜀军政府,合州由蜀军政府辖。原合州知州衙门,于12月20日改称合州知事公署。

    民国元年(1912年)4月,四川军政府成立,合州属中华民国四川都督府重庆镇抚府;同年6月,属川东宣慰使按临所。民国二年(1913 年),撤销府、州、厅建置。2月,合州废州改县,成立合川县行政公署,隶属川东道(原重庆府)。民国十五年(1926年),合川县行政区划改原县、乡(镇)两级为县、区、镇(乡)三级。全县新置9个区、167个镇(乡),新成立合川市政公所管辖县城。民国二十年(1931年),改原167个镇(乡)为54镇14乡,合川市政公所更名为第一区公所。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取消区、镇(乡)等级,全县行政区划按清末行政区划5里地域,将9个区并为5个区,改54镇14乡为57镇11乡。民国二十四年(1935 年)1 月,军阀防区制解体,合川县隶属四川省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永川),为一等县,县属5个区缩编为4个。民国二十四年(1935 年)

    1949 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2 月3 日合川县解放。12月18日,合川县人民政府成立,县内行政区划重新调整,将原4区5镇68乡增划为10个区、5个镇、68个乡。区、乡、镇公所改称区、乡、镇人民政府。合川县隶属璧山专员公署。

    1950年,属西南军政委员会川东区人民行政公署璧山行政专员公署;8月,各区人民政府改区公所;9月后,增设1乡1 镇。

    1951年4月,属川东区江津专区。全县共 10个区公所(以序数命名)、6个镇、72个乡。

    1952年4月,析城关区的西南镇、东北镇大部(其中新农村划出一半给县),南津镇的7个村,沙坪乡的5个村,东津镇,设合川市,为丁等市,属江津专区,驻营盘街。

    1958 年2月,撤合川市并入合川县,其所辖地域改为城关镇(与县辖区同级),下设 3 个街道(与镇乡同级),全县辖 14 个区镇、3 个街道、8 个乡级镇、85 个乡;9 月,撤并乡镇成立公社,乡(镇)人民委员会改称人民公社,全县设 13 个区、1 个区级镇、69 个人民公社、3 个街道。

    1960 年,江津专署由江津县迁驻永川县,合川县仍隶属之。1981 年,江津地区行署改称永川地区行署。1983 年4月,永川地区行署与重庆市合并,合川县隶属重庆市。

    1992 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合川县,设立合川市(县级),由四川省直辖,重庆市代管。

    1997年3月,重庆直辖市设立,合川隶属重庆市。2006年 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合川市设立合川区。2009年12月,撤销大石镇、云门镇、草街镇、盐井镇,设立大石街道、云门街道、草街街道、盐井街道;古楼镇的龙窝村、安塘村、七间居民小组划归三庙镇,合川区共设23个镇、7个街道。2011年12月,将合阳城街道区域内涪江一桥北桥头以东、北环路以南、国道212线以东的4个社区及3个社区的部分居民小组划入钓鱼城街道。截至2024年末,合川区辖合阳城、南津街、钓鱼城、大石、云门、盐井、草街7个街道和狮滩、双凤、清平、土场、三汇、小沔、双槐、香龙、龙市、肖家、涞滩、官渡、钱塘、沙鱼、古楼、三庙、燕窝、二郎、龙凤、太和、隆兴、铜溪、渭沱23个镇,共30个镇街,辖322个村、97个社区。


分享文章到

文件下载

相关文档

政策原文

附件下载

中央政府及国家部委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公共服务单位网站

主办: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邮编:401520

地址:重庆合川区希尔安大道222号 

网站标识码:5001170002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