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燕窝镇人民政府> 动态

新能源汽车 重庆形成“1+12”产业集聚区

日期:2023-09-06来源:重庆发布

95日,2023中国国际在智能产业博览会,专场发布活动上,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韩鹏发布了以《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产业链完善对策》为主题的系列研究报告(以下简称“研究报告”),重庆开启集群发展模式形成“1+12”产业集聚区。

“当前,全球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有关技术加速融合,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潮流和趋势,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促进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

研究报告介绍,重庆作为全国主要汽车生产基地之一,具有西部地区最为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拥有复杂的山地地形交通场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测试、应用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且在机械、电子、材料、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具备较好产业基础和丰富资源,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具备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重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方面,正加快向新能源化、智能网联化转型升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增长迅速,核心配套已有较好基础,具有西部地区较为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研究报告指出,目前,重庆加速推动了集群发展,形成“1+12”产业集聚区。2022年,全市创建13个重庆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特色产业园,将两江新区等13个区县纳入创建范围。

●截至2022年底,两江新区已集聚整车品牌企业10家,核心零部件企业200余家。

●西部(重庆)科学城,也正在着力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高地、标准制定高地和示范应用高地。

重庆累计建设近20个锂电基地

规划产值超4000亿元

研究报告指出,在产业链上游,重庆加强核心零部件项目引进和产品自研。

●电池领域据不完全统计,重庆累计建设近20个锂电基地,规划产值超4000亿元。

●电机电控领域加大自主研发,例如,长安自主研发了七合一电驱系统、七合一电控系统和智慧电池管家。青山工业开发了电机、电驱控制器PCBA板等产品。

在产业链中游,多领域布局整车制造,重庆已有20家新能源整车企业,涉及纯电、混动、增程式、商用车等多领域,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36.5万辆,同比增长140%

在产业链下游,检验检测优势突出,重庆检验检测基础较好,拥有中国汽研、招商车研等国家级汽车行业质量检测机构。打造的全国首个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检测试点站正式投用,填补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安全技术检验无国家技术标准的空白。

“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创新平台”,重庆已形成新能源汽车创新体系。

据介绍,重庆现已形成“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创新平台”体系化新能源汽车创新体系。创新平台中,重庆在汽车领域已建成国家级和市级创新平台41个,包括国家级创新平台3个,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个,建成市级技术创新中心3个,市级重点实验室3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个。

●高校主要推进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有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

●科研院所主要推进核心关键技术突破,有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等。

●龙头企业主要负责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有长安汽车、重庆小康工业、赛力斯等新能源汽车创新企业。

通过专利分析发现,重庆创新主体在多项技术中均有布局,至2023年初,共申请相关专利2000余件,在全国排名第9位。

长安、赛力斯、小康、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重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创新主体围绕动力电池技术、电机电控技术、电动汽车整车技术、车辆/设施关键技术均有一定的技术积累,例如在电动汽车整车技术方面,重庆已经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用于公共交通和私人汽车市场特色的混合动力、纯电动整车集成技术,形成了整车平台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

研究报告还就重庆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提出相关建议:

●重庆新能源汽车产业应加强统筹规划,建立产业链梯度发展体系,完善组织管理体系,打造多层次产业集群。

●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创新,包括建立“产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机制,围绕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等环节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深化“链长+链主+专精特新”协同,健全“链长制”决策咨询机制,搭建国际化的产业和技术交流合作平台,推动产业协同创新等。

分享文章到

文件下载

相关文档

政策文件

附件下载

中央政府及国家部委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公共服务单位网站

主办: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邮编:401520

地址:重庆合川区希尔安大道222号 

网站标识码:5001170002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