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0-11来源:渭沱镇
“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清代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世代流传,礼让精神传为美谈。如今,合川区渭沱老街既是涪江文化记忆的传承地,也有着“退墙让路”的故事,那里的村民们演绎了现代版的“六尺巷”。
近年来,合川区渭沱镇持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投入,打造了大岚村下石坎院子、七星村龙井湾院子、白坪村传统村落文化广场等一批文化设施,常态化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不断挖掘孝善立德先进典型和身边的榜样,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和移风易俗,努力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百年老街改造
她“退墙让路”引领带动左邻右舍
一条石板路,百年老街巷。近日,记者走进改造完工的渭沱镇白坪村码头老街,看见同一风格的传统穿斗建筑,不仅还原了乡愁记忆,留住了历史韵味,同时更让周边的村民生活环境焕然一新。
“老街旧貌换新颜,离不开村民们的支持,特别是朱大孃不光有着六尺巷故事中的‘礼让’精神,还发挥了引领带动作用。”谈及这次老街的改造,渭沱镇渭沱社区党支部书记池洪均感慨道。
当天,记者跟随着池洪均在老街见到了他口中的“朱大孃”,这是一位年近八旬、头发花白的老人,名叫朱太琴,她也曾在渭沱社区工作过22年,是一位热心善良、乐于奉献的老同志。
▲朱太琴的房屋改造前的样子
▲朱太琴“退墙让路”,房屋改造后的新面貌
据了解,2021年2月,合川区渭沱镇白坪村码头老街传统村落被列入第二批重庆市传统村落名录。同年6月,渭沱镇人民政府整合利用市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专项资金800万元、区级配套资金40万元、群众筹资150万元等各级资金,启动了“合川区渭沱镇白坪村码头老街传统村落”更新建设项目,共修缮整治传统民居54户。
池洪均说:“朱大孃家就在第一期工程范围内,为契合老街整体风貌,她是第一个主动‘退墙让路’的村民,而且还‘让巷于邻’,她的举动影响着左邻右舍,提高了村民参与改造的积极性。”
“堂屋沿街往里退进2米,缩小了8平方米左右。”朱太琴指着大门说,退墙增宽道路,把原本立在屋里的电线桩也露出去了,屋里变得美观,也排除了安全隐患,方便了自己也方便了邻里,这是大好事要支持,让居住环境越变越好。
“隔壁只有一间房,大约20平方米。”晚年与朱太琴共同生活的妹妹朱太志强调说,房屋后还有个深约3.5米、宽约1米的横巷子,原本是两家人共同使用,这次改造也让给邻居家修建了厨房和厕所。
▲朱太琴“让巷于邻”,让邻居修建了厨房和厕所
旧貌换新颜
乡风文明获提升,村民满满幸福感
人人礼让,成就和谐。你让一点儿,他让一点儿,原本仅能容两三人并肩走的巷子,现在通过一辆小轿车也不成问题。
“朱大孃做了‘表率’,带动邻居支持老街改造,还帮社区分担工作,给起初不理解的村民做工作讲政策。”池洪均扳着手指说道,朱大孃对面的两户邻居,旁边的一户邻居……前后共有8户村民“退墙让路”。
后来,老街按照“因地制宜,原乡原味”的原则,对环境进行整治,恢复青石板路面,梯步整修,改造院落环境。如今,老街路面平整干净,村民也不再随手乱扔垃圾、随意占道乱摆放,乡风文明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渭沱老街改造后的新貌
在老街入口和节点位置还打造了乡村共享空间,使老街焕发新的活力,配套建设有广场、停车场等相关公共设施,同时还建设完善了老街的消防给水、排水、电力、通信等管网设施。
随后,记者参观了老街旁的传统村落文化广场,这里修建了议事长廊和渭沱乡情展示厅,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提供了场地,提升了群众幸福感。
▲渭沱老街修建的议事长廊
“乡情展示厅分为‘涪江之水’‘地方印记’‘更新改造’三个部分,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了老街的蜕变。”渭沱镇宣文办工作人员赵超男说,现在老街环境好,来往的游客也多了,也增添了新活力。
▲渭沱镇渭沱社区党支部书记池洪均在乡情展示厅介绍渭沱老街的改造情况
池洪均告诉记者,2022年6月,渭沱镇白坪村码头老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建设通过市级验收并获评优质项目,初步成果也得到了当地村民的认可,老街传统风貌区的面貌和生活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
▲渭沱老街改造前后对比照
池洪均还表示,接下来,社区里剩余的20余户民房将被纳入第二期工程进行改造,希望“退墙让路”的礼让精神能一直延续,营造文明和谐的乡村氛围,共建和美乡村。
分享文章到
文件下载
相关文档
政策原文
附件下载
主办: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邮编:401520
地址:重庆合川区希尔安大道222号
网站标识码:500117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