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500382768852358U/2024-00040 | [发文字号] | 合委教领发〔2024〕4 号 |
[主题分类] | 其他 | [载体分类] | 其他 |
[发布机构] | 合川区龙凤镇 | [有 效 性] | |
[成文时间] | 2024-07-10 | [发文时间] | 2024-07-10 |
[标 题] | 关于印发《合川区“1155”教育工作思路》的通知 |
合委教领发〔2024〕4 号
中共重庆市合川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关于印发《合川区“1155”教育工作思路》的通知
各镇、街道党(工)委,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委各部委,区级各部门,相关人民团体,相关区属事业单位和国有重点企业: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全国、全市教育大会部署要求,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结合合川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制定《合川区“1155”教育工作思路》(以下简称《工作思路》),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一要及时传达学习。各单位要及时组织学习,通过座谈交流、集中研讨等方式,切实将全区教育工作思路传达至全体干部职工和广大教职员工,全面掌握《工作思路》的核心要义,深刻理解其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其实践要求。
二要对标抓好落实。各单位要结合自身工作职责,主动对照《工作思路》认领任务、细化举措、压实责任,抓好工作落实。特别是教育系统要细化全区教育发展各阶段重点任务清单,明确时间节点、挂图打表推进,确保《工作思路》各项任务落地落实、取得成效。
三要凝聚工作合力。区级各部门、各镇街要主动履职尽责、相互配合,进一步健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全区上下同心、同向、同力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局面。各单位要及时总结提炼贯彻落实《工作思路》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成效,加大宣传力度,多途径、多方式讲好合川教育故事。
中共重庆市合川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2024年6月18日
合川区“1155”教育工作思路
一、统一“1”个思想
统一“重视支持教育”这一思想。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全区上下要充分认识教育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民生属性,形成“重视支持教育”的共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快建设教育强区,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锚定“1”个目标
锚定“建设教育强区”这一目标。以建成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试验区、重庆市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为重要支撑,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加快建设基础教育和应用技术教育强区,构筑区域性教育高地。
近期目标:到2025年,建成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全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6.5%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以上。建成重庆首批市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城市职业教育的总量、结构、质量与地方产业需求适配性更强、融合度更深、支撑性更强。到2026年,“行知行·113N”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全面构建。到2027年,建成国家教师教育创新试验区。到2028年,建成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全区高质量教育体系、育人体系、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教育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远期目标:到2035年,建成基础教育和应用技术教育强区,建成渝西川东教育高地,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综合实力处于全市先进水平,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三、狠抓“5”个重点
一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构建特色思政教育体系,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统筹利用区域特色优质思政资源,不断提升学生思政素养和道德品质。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发挥学校协同育人主导作用,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强化社会教育资源建设和供给,凝聚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工作合力。全面提升德育工作质效,坚持“党建+德育”,抓好党、团、队一体化建设,加快创建“四心向党”“游探三江 知行合川”等市级德育品牌,建立完善符合区情、校情、生情的区域德育评价体系,打造一批有合川辨识度、全市影响力的德育标志性成果。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全面实施“美育浸润”行动,不断完善“立德树人·育美养心”美育体系,持续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强化“行知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用好区域劳动教育读本,打造“沉浸式”劳动教育课堂,探索劳动育人新模式,提升劳动育人质效。强化体育育人功能,加快探索实施“以体强生”改革,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变革,切实提升学生体质,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持续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开展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持续优化学校布局,多措并举盘活利用闲置教育资产,遵循人口流动规律推进城区学位保障工程,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精准落实学生资助政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深入实施“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持续拓展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切实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整体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深化集团化办学,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集团化发展,探索实施品牌集群化、纵向贯通式、横向联盟式集团办学路径,打造“紧密型+贯通式”品牌教育集团、“紧密型+集群式”扩优教育集团。推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深入实施普通高中发展促进计划,推进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课程创新基地、校本教研基地、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校等建设工作,不断提升普通高中课程育人水平。大力推进智慧教育,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建好用好精准教学云平台,持续深化“行知品质课堂改革”,构建“区级—学区—学校”三级教研网络,开设“云班双师”线上教学课堂,以数字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是加快构建教师教育新格局。坚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着力构建“行知行·113N”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国家级教师教育创新试验区,打造在全国全市有影响力的教师教育品牌。健全“行知行”教师职业生涯全生命周期培养体系,实施“新入职教师、熟练教师、骨干教师、卓越教师、教育家型教师”五梯培养,打通教师“成型、成熟、成才、成名、成家”五阶上升通道,培养一批国家级、市级教学名师及团队。充分发挥区教师进修学院、区陶研会、陶行知先生纪念馆等3个平台载体支撑作用,提升在队伍锻造、学术引领、平台搭建、综合服务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大力开展“大先生研训”“小先生研学”“好家长研习”活动,积极参加全国各地陶研会互动交流活动,深化与上海、江苏、安徽等地合作共建陶行知纪念馆、行知学校,不断把学陶践陶引向深入,擦亮行知特色教育品牌。建设N个教师教育现场教学基地,统筹利用卢作孚故居、金子沱起义烈士纪念园等本土特色资源,打造教师教育实践、人文研习、产业体验基地。
四是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发展。紧扣产业发展办好职业教育,围绕主导产业,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全面构建产教融合发展新格局,完成重庆市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支持在合高校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调节、产业需求、高校自主”的原则,优化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加快建设3—5个现代产业学院、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把学院建到产业园区,把人才培养放到产业全链,推动产学互促互融。实施职业教育提质领跑行动,探索实施职普融通试点,拓展职普融通新路径,推进育才职教中心建成市级“双优”中职学校,力争入选“双优”计划。扎实推进校企合作,支持中职、高职、本科学校与知名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每年联合开展人才订单培养。实施“双千双师交流计划”,在合高校每年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担任工程师,企业选派中高层管理干部到镇街、部门挂职锻炼,选派技术骨干到高校授课。
五是持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破除“五唯”顽瘴痼疾,树立科学选人用人标准,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严格落实部门履职清单制度,健全述职、考核、激励、问责机制,推进科学履行职责。健全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体系,完善区级教育评价改革配套文件,依托精准教学云平台等载体,加快构建数字化评价体系。推进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鼓励学校创新实践,挖掘全区评价改革探索的成功经验和优秀案例,建立教育评价改革最佳实践典型案例库,提炼可复制推广的成功经验,强化试点示范,推动全区评价改革走深走实。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督导,推动“十不得一严禁”常态化监测,组织开展教育评价改革阶段性督导评估,着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广泛开展教育评价政策宣讲培训,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加强正面宣传,组织专业人员开展政策培训指导,引导全区上下树立科学的育人观、成才观、用人观,为教育强区建设激活力、增动力。
四、强化“5”个保障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加强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自身建设,加强重大决策评估论证、重点问题调查研究、重点事件跟踪研判,发挥好领导小组“把方向、抓大事”的作用。持续深化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党组织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全面加强基层学校党组织建设,纵深推进党建统领“1+N”强基计划和“五双工程”,积极争创市、区级党建工作和党建品牌示范点,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为全区教育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二是强化经费保障。持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财政投入确保“两个只增不减”(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足额落实市级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全部纳入年初预算管理,做到应保尽保,加大对义务教育阶段投入,纳入全区教育统筹管理,重点向薄弱学校倾斜。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优化经费支出结构,教育经费在兜牢教师工资、学校运转、学生资助等基本保障的基础上,高效投入教育提质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强化财会监督、教育审计监督和绩效评价,指导学校用好资金、资源、资产,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是强化队伍保障。科学合理核定中小学领导干部职数,坚持“以德为先、实绩实效、优化结构、梯队培养、合理流动”原则,选优配强校级领导干部。全面实行教师“区管校聘”改革,优化大学区管理,健全完善教师编制岗位、职称评聘、交流轮岗和城乡一体化配置等管理机制,有效解决城乡师资配置不均衡、乡村学校结构性缺编等问题。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绩效工资分配向一线教师、班主任、特殊教育教师及工作业绩突出的教师倾斜,激发教师内生动力。严格管理社会事务进校园,切实为教师减负,让教师轻松上阵、静心育人。
四是强化设施保障。适应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区域人口流动趋势、学龄人口峰谷变化新形势,持续优化区域、城乡学校布局。健全学位供给动态调整机制,持续推进学位保障工程,新改扩建一批学校。统筹建设乡镇寄宿制学校,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加快智慧校园建设,推进全区教育城域网升级改造,提高网络出口带宽,强化硬件设施设备投入,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基础支撑。
五是强化环境保障。区委区政府每年召开区四大班子领导参加的全区教育工作会、高规格教师节庆祝大会等,引导全社会重视教育、尊重教师。总结提炼全区教育改革发展工作特色、成效、亮点,拓展宣传渠道,讲好合川教育故事。持续开展学校未成年人守护“1+4+X”行动,强化校家社协同育人,共同营造安全和谐的育人环境。实体化运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行知行”教育共同体,持续稳固良性互动的区域协同发展格局,提高合川教育的辐射力、影响力、引领力。
中共重庆市合川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 2024年6月18日印发
分享文章到
文件下载
部门解读
一图读懂
媒体视角
政策问答
政策文件
附件下载
主办: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邮编:401520
地址:重庆合川区希尔安大道222号
网站标识码:500117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