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古楼镇人民政府> 焦点图片

让党的创新理论激荡直抵人心的力量——“感悟思想伟力 激扬文化自信”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通俗化传播研讨会侧记

日期:2025-08-08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盛夏时光,草木葱茏。山城重庆以它的极度热情迎接八方宾客,在长江与嘉陵江交汇的红色热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如何进一步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730日,“感悟思想伟力 激扬文化自信”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通俗化传播研讨会在重庆举行。研讨会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重庆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中央主要新闻单位代表、部分省区市党委宣传部同志以及有关高校、党校的专家学者等共八十余人参会。与会嘉宾深入研讨在移动传播、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高效传播,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分享真知灼见,交流经验做法,碰撞思想火花,形成高度共识。

推出新产品,宣传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精品力作频出

研讨会上,与会嘉宾围绕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议题展开讨论。主流媒体代表各展所长,交流在创新传播方式、拓展传播渠道、扩大传播效果方面的积极作为,分享各自创新举措和经典案例,为不断提升主流媒体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实现守正与创新并举、理论与实践互促,提供了经验借鉴和方法指导。

人民日报社理论部副主任张怡恬谈到,人民日报理论版重点开设“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纵横谈”子栏目,以“术语的革命”为切入点,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外交等多个方面,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新华社总编室副主任詹勇提到,新华社从“‘西夏陵’‘春节’‘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三星堆遗址考古新成果”等文化事件,考古热、非遗热、文博热等文化现象切入,推出《一线中轴传古今》《镜头里的沧桑巨变 》《解读三星堆新的考古实证》等系列报道,从热点现象把握文化脉动,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历史底蕴、思想观念、道德情怀和美学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语言特点是善于用比喻,善于讲俗语、讲故事,善于讲新话、短话、实话,善于讲哲学,更善于用典。这些用典既是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思考,同时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教育节目部副主任、《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总导演那尔苏分享了节目创作的实践与探索。节目组始终坚持不懈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思想、重要论述、重要指示中找启迪、找思路、找答案,将“魂脉”和“根脉”作为创作主线。目前,已经推出的前三季节目达到上百亿的触达规模,《平“语”近人》第四季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制作当中。

“‘学习强国’始终把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展现习近平总书记大党大国领袖形象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中宣部宣传舆情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总编辑农涛表示,平台精心打造“每日文化思想金句”“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等系列专题,深入阐释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并将《习近平文汇》打造成为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品牌栏目。

围绕“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文化理念与实践”的溯源研究,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培浩表示,浙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部署实施“八项工程”,涵盖了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循着总书记走过的足迹、擘画的印迹、牵挂的心迹,能够更加深刻地感悟到总书记思想萌发形成、探索实践和丰富发展的过程。

锤炼新文风,让党的创新理论润物无声

习近平总书记说,文风体现作风,改进作风必须改进文风。“转变文风是理论传播的重要抓手,更是连接党心民心的关键”,农涛提出,要多运用群众鲜活语言,多联系群众身边事例,善于把政治性、理论性、思辨性论述转变为日常交流,把严肃严谨的文件话语表述成百姓语言。在这方面,“学习强国”积极践行“短实新”的要求,策划推出原创评论栏目“舆是乎”,直面社会热点,聚焦民意焦点,以“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鲜活表达,以新颖明快、富有活力的笔触,生动阐释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伟力。

张怡恬介绍说,人民日报理论版在改进文风方面,明确什么是高水平高质量的理论文章的标准,提出了“七个量”:正向能量、知识含量、信息含量、思想含量、逻辑力量、文字质量、眼界气量。理论文章要以“七个量”讲清楚五个方面问题:理论根基、学术涵养、实践背景、现实要求、科学指向。人民日报理论版刊发《深入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及其内在逻辑》讲清楚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根基、学术涵养、实践背景、现实要求、科学指向。

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教授方旭分享了对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通俗化传播的三点思考:从理论上看,要做好体系化建设与学理化研究;从实践上看,要注重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从方法上看,要实现“短、实、新”话语模式转化,也就是新文风的转化。

拥抱新技术,在互动中实现“双向奔赴”

随着PGCUGCAIGC的全面普及,理论传播正面临与海量内容争夺用户注意力的严峻挑战。如何善用新技术打破圈层壁垒,实现从“单向灌输”到“双向奔赴”,成为新技术条件下理论传播的关键所在。

提到创新技术应用,重庆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管洪提到,由重庆市委宣传部主办、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承办的《思想的力量》,以4K超高清拍摄,结合“AI短片+动画短片”多样态呈现,突破封闭的演播室,拓展叙事空间,着力将理论阐释与观感体验、实践感悟相贯通,引导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思想与时代的交融。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积极拥抱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先进技术,探索运用VR/AR等沉浸式技术,打造互动式学习新场景。农涛表示,9月份,“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将推出线下巡展的《长征·英雄》VR大空间项目,用虚拟现实技术再现长征历史场景,让广大用户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长征的艰辛与伟大,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悟伟大的长征精神。

在新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技术向善成为广泛共识。詹勇认为,文化报道、文化工作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既要贴近群众,也要坚持正确导向,不断壮大主流思想文化;尤其在网络空间,正能量是“1”,大流量是后面的“0”,要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

突出受众视角,着力增强理论传播针对性实效性

站在重庆国际会客厅遥望“两江四岸”,洪崖洞等城市地标构成的山水都市画卷尽收眼底,夜晚璀璨光影与城市夜景交融,与会嘉宾纷纷点赞重庆在文旅融合上做的大文章以及在对外传播上的大作为。西部国际传播中心董事长赵吾君介绍,718日,重庆市委宣传部向西部国际传播中心授牌,正式成立了重庆市党的创新理论国际传播基地,推出国际知名人士解读中国名栏目。《Let's Talk》(海外达人谈)舆论斗争英文时评节目,主动出击,正面迎战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歪曲报道和西方政客的抹黑“甩锅”,客观真实全面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主张,在海外用户中影响极大。

通过深入高校青年群体,面对他们“你们的文章和视频总像在打哑谜,绕来绕去半小时,最后我只记住了标题”“你们总说中国式现代化,可它和我有什么关系”等问题的困惑,中国社会科学网影像组负责人王村村分享了如何做好面向青年群体的理论传播工作的思考与做法。他们创作了《社科青年开讲啦》,邀请学者变身“up主”、专家化身用“网言网语”解码社会议题的“网友”,用短平快的节奏、轻松幽默的网感表达和真实的互动,在短视频平台上与青年展开平等对话。“感悟思想伟力,不是复述概念,而是让思想的光芒照进青年真实的生活;激扬文化自信,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让青年在触摸中华文明的脉动中,找到‘这与我有关’的归属与自豪”,王村村说。

青年群体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时常关注新事物,易于接受新思想。重庆工商大学党委书记曾维伦认为,“牢牢抓住青年群体”对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通俗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打开新路径、构建新体系,让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润物无声、深入人心。

管洪介绍,《思想的力量》呈现了超过100个火热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故事,实地探访了50多个案例所在地,台网端联动触达人口破3.2亿人次。这生动地说明,只有把理论放置在现实的土壤中,让思想充满“泥土的芬芳”,道理才能接地气,思想才会有温度,思想之力才可能迸发出与时俱进的传播力与创新力。

从理论到实践、从线上到线下、从专家学者到宣讲家创作者,一个个生动的经典案例,一份份充实的传播报告,都体现出了党的创新理论工作者为提升传播质效所用的心、用的力、用的情。思想的光芒穿越时空,理论的力量赋能前行。当理论的光芒照进现实,便会激荡出直抵人心的磅礴力量,展示出推进实践的雄浑伟力。


分享文章到

文件下载

相关文档

政策原文

附件下载

中央政府及国家部委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公共服务单位网站

主办: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邮编:401520

地址:重庆合川区希尔安大道222号 

网站标识码:5001170002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