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5003820093257252/2020-01733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卫生 | [载体分类] | 其他公文 |
[发布机构] | 合川区卫生健康委 | [有 效 性] | |
[成文时间] | 2020-07-23 | [发文时间] | 2020-08-03 |
[标 题] | 关于印发《合川区加强学科建设增强医疗服务能力的工作方案》的通知 |
各委属卫生健康单位,各民营医院,重庆市荣军院,三汇职工医院,委机关各科室:
为加快推进医学学科建设,不断全区医疗服务水平,经第35次委党委会研究同意,现将《合川区加强学科建设增强医疗服务能力的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重庆市合川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0年7月23日
合川区加强学科建设增强医疗服务能力的
工作方案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指示精神,和陈敏尔书记对合川“主城都市区发展的重要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节点”的定位,为加快推进重庆北部及周边区域医疗康养服务中心建设,不断提升全区医疗卫生服务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特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全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实际需求,以提高我区医疗服务能力,建设重庆北部及周边区域医疗康养服务中心为目标,择优建设和扶持一批医学重点专科、特色专科,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服务能力,增强区域医疗行业竞争力,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以满足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促进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实行差异化发展,进一步完善医学学科体系,培养人才队伍,促进科研教学,提升专科能力,充分发挥临床重点专科项目的带动和示范作用,推动我区医疗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二、建设原则
(一)明确定位,创新发展
我区医学重点专科建设,要以建设重庆北部和周边区域医疗康养服务中心为目标,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建设,大力实施医学及疾病防控前沿技术,推动医疗和公共卫生技术创新可持续性发展,增强区域辐射竞争力。
(二)统筹布局,差异发展
进一步统筹全区医疗资源,在全区医疗卫生机构中科学规划医学重点(特色)专科布局,重点发挥各单位医学资源优势,建设各具特色的专科群,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专科体系。
(三)需求导向,均衡发展
按照区域疾病谱发病状况和医疗服务能力,根据专科基础和专科发展前景,合理规划重点专科、特色专科、一般专科的发展方向和每个专科阶段性发展数量,使我区专科服务体系达到均衡合理。
(四)协同保障,有序发展
从人才培育、设备配置、科研教学、资金投入等方面,持续加强对医学专科建设的政策倾斜,创建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培养凝聚各类人才,做强重点学科,做精特色专科,发展优势学科,提升全区医疗服务综合实力。
三、建设目标
以服务人民群众健康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为目标,立足我区实际,以完善专科布局、优化专科结构为主线,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分类建设,形成一批具有全区领先水平、部分达到重庆市先进水平的医学重点(特色)专科,培养一批医学领军人物和学科带头人,形成一套符合合川区实际情况的医学专科建设和卫生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到2025年末,新增建成市级重点专科精品项目5个,市级一般项目10个,在重庆北部及周边区域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级医学重点专科20个,培养学科带头人30名,努力实现市级医学科研二等奖以上项目零的突破,努力实现重庆市级学会亚专科专委会在合川设立零的突破,充分发挥重点学科在危重疑难疾病诊疗、疾病预防控制、新技术推广应用的示范带动作用,提升全区医疗服务整体综合实力。
四、建设任务
(一)加强资源整合调整,建立学科差异化发展储备库
1.专业差异化。按照《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根据合川区域疾病谱和医疗服务能力,结合引进高级人才和专家团队建设的基础优势,按照突出重点,统筹安排,错位发展的原则,确立专科建设专业与数量。到2025年末,选择性规划设置35个专科项目,基本涵盖21个医学一级学科和14个主要的二级学科:
21个医学一级学科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妇女保健科、儿科、儿童保健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皮肤科、精神科、肿瘤科、急诊医学科、康复医学科、临终关怀科、医学检验科、病理科、医学影像科、中西医结合科、全科医学、中医科。
14个主要的二级学科包括:呼吸内科专业、消化内科专业、神经内科专业、心血管内科专业、血液内科专业、肾病学专业、内分泌专业、普通外科专业、神经外科专业、骨科专业、泌尿外科专业、胸外科专业、妇科专业、产科专业。
2.单位差异化。专科建设以二级及以上医院为建设重点,适当向条件成熟的二级医院创建单位(太和、钱塘、三汇、龙市)和民营医院放开。对现有的医学重点专科进行优化调整,结合自身的功能定位和发展优势,进一步融合全区资源,对下步区域医学重点专科进行全区统筹规划建设,各单位实行错位差异化发展。区人民医院要着眼区域疾病特点,重点发展能够有效解决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体现高精尖医学技术水平的医学专科,如介入技术、器官移植技术、骨骼畸形矫正技术、深部穿刺诊断技术,内镜治疗技术等专科建设;区中医院要重点加强心病、脑病、中医骨伤、肛肠、针灸推拿等专科建设;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要重点加强康复、肿瘤、老年病等专科建设;区妇幼保健院要立足区域保健优势,重点发展儿科、生殖健康与不孕不育、产科、甲乳外科等学科建设;区精神卫生中心要重点发展精神科、心身健康和精神康复学科。区其他二级医院创建单位和社会资本举办的医疗机构要结合自身特点,重点发展健康管理、妇产科、中医、康复、精神科、肾脏内科(血液透析)等学科,不鼓励发展单纯依靠药物治疗的重点专科。基层医疗机构重点发展全科医学、中医科、康复、老年护理等特色专科,提高常见病诊疗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区疾控中心重点发展慢性病筛查干预和管理相关学科,提高区域疾病预防控制能力。
3.类别差异化。按照重庆市临床重点专科精品项目、重点专科一般项目和合川区级重点专科项目 3 个类别分层规划重点专科项目。其中,在我区三甲医院中建设5个重庆市临床重点专科精品项目,发挥专科领跑带动作用,建设全市的一流专科;在我区二级以上医院中建设重庆市临床重点专科一般项目10个,提升区域专科服务能力;建设区级重点专科20 个,带动提升全区医疗服务水平;建设区级特色专科30个,在全区形成布局合理、技术水平较高、各具优势的专科点群,使人民群众就近获得优质医疗服务。
(二)加强技术优化提升,建立辐射渝西医疗服务网
1.医疗技术水平明显提升。在常见病、多发病开展常规治疗及手术的基础上,重点扶持微创手术、介入手术的开展,确保三、四类手术能常规开展。技术辐射能力增强,部分学科的技术辐射范围逐步扩大到四川及周边区县。到2025年,各类诊疗技术更加规范,“看大病”的能力提升,手术难度增高。人民医院达到三甲,其它区直医院各项技术指标达三级(中医院达三甲)水平。重点专科在主攻领域内医疗技术水平达到重庆市内领先水平,每年有2-3项科研项目获得重庆市级立项,区直医院重点学科外转诊率逐年下降。
2.区域特色优势明显强化。集中最好的人才、设备、资源,在重庆市重点专科精品项目的基础上,建立区人民医院心血管病学科群、骨伤诊治学科群、区中医院的中医学科群、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的肿瘤学科群、妇幼保健院的儿科学科群以及区精神卫生中心的心理健康等6个重点学科群,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带动各学科良性健康发展,对疑难重症的诊断、诊疗能力明显提高,部分重点专科群成为重庆渝西北区域医疗救治中心。到2025年,临床学科三项核心业务指标(门诊量、住院量和区内就诊率)明显提高,其中临床学科门诊量平均增幅≥20%、住院量平均增幅≥10%;区内就诊率达到90%以上。
3.行业廉政文化明显加强。抓业务技能提升的同时要抓好行业作风建设,突出以人为本的宗旨和救死扶伤的行业特点,形成仁心仁术、团结向上的医学人文品格、团队精神和核心价值观,积极倡导良好的学术风气,鼓励学术创新、技术优势互补。加强行业廉政文化建设,培养医务人员的廉洁价值理念,进一步落实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专项治理工作,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构建思想道德和行风建设长效机制,大力营造遵纪守法、廉洁行医的良好风气。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分类培养资源池
1. 人才外引内联。完善吸才引才机制,进一步加强人才招引力度,对我区规划内重点学科、团队引进、行业内学科领军人才和紧缺医疗高层次人才进行倾斜,尽量简化流程、提供服务,做好政策保障。在全职引进的基础上,鼓励实施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领办我区重点学科团队和加强学术科研带教。着力搭建人才发展平台,设立卫生人才服务工作站,千方百计解决人才后顾之忧,营造良好工作和生活氛围。建立专项奖励实施办法,全面落实兑现人才奖励和津补贴,重点医学专科学科带头人职称晋升聘任可突破单位岗位限制。统筹融合区内各医疗单位医学人力资源,建立择优遴选调配机制,集中打造和增强重点专科技术力量。
2. 人才上挂下派。完善区域内部人才流动机制,做实专家下基层扶持和基层医务人员上挂锻炼制度。制定医疗卫生人才培育计划,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抓好人才短期培训、上级医院进修和继续教育。定期开展技术操作考核、比赛等形式,逐步提高医务人员的理论与实际水平。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单位绩效改革,在绩效总额内,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单位要制定政策及奖惩机制鼓励职工岗位成才。鼓励干部职工参加继续学历教育和资格考试,对在职职工取得医学硕士和博士学历的给予奖励,对限期未取得执业资格的要降岗或调岗使用。
3. 人才分类培养。从各医疗机构中遴选30名区级学科带头人、50名区域专科负责人、100名基层全科守门人,建立后备技术人才资源池,实行人才分类培养机制,培训费用纳入财政预算,由区卫健康统筹安排。其中,区级学科带头人,由区卫健委分批选送到相关学科国内知名医院进修学习,时间1-2年;区域专科负责人,由区卫健委分批选派到重庆市级医院进行进修学习,时间6个月至1年;基层全科守门人,由区卫生健康委组织到区级医院进行为期3-6个月的临床进修,或由医学会、中医学会组织集中培训。争取用3-5年时间,全面提升全区医疗服务能力。
4. 项目院校合作。积极争取区人民医院与四川华西医院的技术协作,区中医院与成都中医药大学紧密型合作,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与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合作,成为非直管分院。通过领办、托管、代管、共建、派驻等多种方式开展项目合作,到2025年,依托上级医院管理和技术优势,在合川建立有区域影响力的重点学科4个以上,重点科研项目10项以上。在2025年前,争取重庆医科大学、重庆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医科大学、川北医学院、遵义医科大学等6家以上医学院校教学医院在合川挂牌,30名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成为医科大学特聘教授,10名专家成为研究生导师,全区医疗医、教、研水平明显提升。
(四)加强科研学术活动,建立医疗能力提升加油站
1. 凝炼学科区域影响力。建立重点学科建设激励机制,从职称晋升、人员培养、设备配备、学科发展经费等方面给予倾斜,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学科带头人向学历高、技术精、科研实力强、管理能力好和学术知名度高的方向发展。完善医学学科建设投入机制,对每个市级重点专科给予100万,区域重点专科50万、区级特色专科20万的建设经费,通过大力推进科研项目和实践课题,凝炼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造就一批以专科带头人为核心的学科团队,提升学科队伍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2. 强化学科技术支撑力。进一步充分发挥医学会作用,健全疾病治疗、医技服务、护理、健康管理等专委会建设,加强培训指导和学术交流。建立临床、护理、药剂、检验、影像、院感等20个质量控制中心,完善医疗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将医疗质控中心运行经费纳入专项经费投入和管理,实施质量控制全覆盖。到2025年末,努力实现重庆市级医学会亚专科专委会在合川设立零的突破,争取10名学科带头人成为重庆市级医学学会专委会副主委,100名技术骨干成为重庆市级医学会会员。
3. 铸就学科创新推动力。加快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医教研一体化是学科发展的支撑,要围绕专科建设的发展方向和主攻重点,开展重点疾病防治研究和关键技术的引进、应用和创新。到2025年末,力争完成科研立项100项(其中市级20项,区级80项),努力实现市级医学科研二等奖以上项目零的突破。鼓励医务人员撰写学术论文,单位对发表的高质量论文可给予奖励,到2025年末,争取有30篇SCI论文发表。面向基层推广适宜卫生技术50项。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学科良性发展的支撑点
1. 加强完善学科基地建设。加强美丽医院、智慧医院建设,继续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就医环境,优化就医流程。加强智慧医院建设,增添预约诊疗、诊间支付、远程会诊,以及互联共享等智能化便民措施。加快区域影像、检验、心电、消毒供应、急救应急等五大中心和分级诊疗系统建设,建立全区卫生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全民健康数据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2. 配置学科发展适应性设备。随着重点学科建设,在充分挖掘现有设施和设备潜力的基础上,加大投入,进一步规范医院医疗设施设备的配置。根据学科技术发展的需要,分层分类逐步配备专业发展必备的专用仪器设备与必要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强化医技技术的支撑,不断提升诊疗水平。
3. 提升基层医疗业务技能。按照“培育名科、培养队伍、指导基层”的发展方针,坚持以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诊治为任务,以保障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为前提,通过组建医联体、对口支援、医师多点执业等方式,加强医学重点专科与基层医疗机构业务科室之间的合作关系,促使专科建设成果及时有效地向基层进行转化和推广,扩大技术辐射面,着力推进城乡医疗水平的整体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区卫生健康委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各相关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科室为成员的医学重点专科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专科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规划专科发展,调整优化专科布局。组建专科建设专家委员会,参与专科建设决策咨询、考核评估与业务指导。各卫生健康单位要落实专科建设的主体责任,制定符合医院实际的专科建设规划,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多学科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
(二)严格考核管理
进一步完善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实行定期申报评审制度。严格专科建设规划的实施,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对重点(特色)专科的正常运转和业务、科研发展目标、人才梯队建设等不定期进行督导考核,实行动态管理,对达不到目标要求的专科限期整改,对整改后仍不达标的专科取消其资格。学科建设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对单位工作目标考核。进一步完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动态管理机制,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作用。
(三)建立激励机制
建立区政府命名表彰机制,加强对重点专科和学科带头人的集中宣传打造,提升区域知名度和影响力。采取政府引导、专项投入、单位筹资的方式,每年筹集专项经费,设立合川区医学专科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重点学科建设,培养学科带头人及学科骨干,配置学科发展适应性设备。各项目建设单位按不低于1:1的比例进行相应的配套,用于学科与人才建设,列专项管理,专款专用;优先资助重点(特色)专科科研立项、新技术、新项目推广运用;鼓励学术技术带头人参与医学技术创新相关的学术活动、外出培训等。完善学术技术带头人津补贴制度,各单位绩效工资分配重点倾斜高层次人才、重点(特色)专科、关键岗位。制定卫生科技创新奖励办法,重点奖励建设成效突出的学科和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
(四)搭建合作平台
大力实施“靠大联强”战略,重点建设专科要主动与重庆市级医院、院校建立合作交流平台,加快新技术、新项目引进与对接,扩大重点专科自主创新对卫生健主录事业发展的辐射面和影响度。项目建设单位要结合实际,选准主攻方向,找准突破口,拓宽重点专科与一般专科的交叉合作领域,促进专科与人才资源优势整合。
分享文章到
文件下载
部门解读
一图读懂
媒体视角
政策问答
政策文件
附件下载
主办: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邮编:401520
地址:重庆合川区希尔安大道222号
网站标识码:500117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