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0-06-30来源:区科技局
创建国家级高新区的对策建议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研报告
区科技局 钱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引擎。2018年9月7日,合川工业园区成功获批重庆市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抢抓国家支持重庆建设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合川高新区对高端产业的集聚、带动和辐射作用,产生引领合川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头雁效应”,根据区委、区政府要求,从2019年开始,举全区之力,一鼓作气把合川高新区升级创建为国家高新区。
一、合川高新区的发展现状
合川高新区前身为合川工业园区,是2003年经市政府批准设立的重庆市级特色工业园区,建成面积20平方公里。合川工业园区先后获得国家“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新型工业汽车产业示范基地”和重庆市“优秀工业园区”“最具成长潜力园区”“发展速度优秀园区”“渝西片区发展速度最快园区”“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特色产业(汽摩)示范基地”“信息安全特色园区”等称号,在市科技局的指导支持下,2018年9月市政府批准为市级高新区。目前,合川高新区经济规模稳步增长,产业转型升级取得初步成效,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园区发展环境日渐优化,已成为合川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主战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18年,高新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42亿元,增长7%,占全区70.5%;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18亿元,占40.2%。可以说,高新区对全区工业经济的贡献举足轻重。
二、创建国家高新区的重大意义
合川区拥有自身独特的区位和产业优势,合川高新区升级创建国家高新区,对于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对接国家发展战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高新区差异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有利于更好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合川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的关键节点,处于成渝经济区核心地带,是渝新欧大陆通道入渝第一站、重庆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和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之一。加快合川高新区发展,可积极推动合川战略与国家战略、重庆战略的有机对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抓住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工业4.0等重要战略契机,为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进入我区创造难得的机遇,更好地聚集创新资源,不断增强区域发展的竞争优势,促进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加速构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使合川成为成渝北线重要增长极,从而推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建设。
(二)有利于更好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合川是重庆主城区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庆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科教文化新城和唯一的信息安全产业基地,区位优势、生态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十分突出,理应在推动重庆发挥“三个作用”中起到重要作用。加快合川高新区发展,有助于我区围绕全市统一部署,大力谋划推进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主动服务重庆科学城建设,坚持一手抓研发创新、一手抓补链成群,积极争取布局更多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加快培育创新主体和高新技术产业,加速推动传统产业向大数据智能化转型升级,从而实现“合川制造”向“合川创造”转变,不断提升合川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引领、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全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更好地在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
(三)有利于实现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装备制造、信息安全、医药健康是我区三大主导产业。加快合川高新区发展,可以充分发挥高新区对高端产业的集聚、带动和辐射作用,更好地获取国家、市级政策支持,实现高质量招商,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大力吸引全球范围内的优质企业、重大科研成果、前沿科学技术、高层次人才等高端资源入驻,培育形成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的优质企业,推动以汽摩为主的装备制造产业向智能化、新能源、中高端发展,打造西部领先、国内一流的信息安全技术创新高地和国家级的信息安全产业基地,实现信息安全产业城向信息安全科学城转变,完善化学创新药及高端仿制药、现代中药及数字医疗器械产业链,从而构建差异化、特色化的高新技术产业生态体系,更好地推动合川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
三、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存在的问题
虽然合川高新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较大发展,具备国家级高新区的一些基础条件,但通过考察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分析全市整体情况,再梳理本地现有条件,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短板问题。
(一)自身存在的问题
1. 管理体制不顺畅。合川工业园区经过多次调整组合,目前大致分为南溪、天顶、信息安全产业城三大组团,每个组团由区领导挂帅,组建相应二级管理机构,分别推进各自负责的工作,没有实现有效统一和有机整合。根据国家级高新区的标准和要求,需要改革园区管理体制,建立统一的高新区管委会,形成一套管理机构,改变园区组团各自为政,独立发展的现状。
2. 产业发展不平衡。近年来,我区大力发展工业经济,逐步形成“装备制造、医药健康、信息安全”三大主导产业。但三大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问题比较突出,缺乏高新技术产业支撑。目前以北汽银翔、比速汽车为支柱的装备制造产业一枝独秀,高新技术含量较低,新能源汽车虽属于高新技术,但还不够成熟,生产量不大。医药健康与信息安全因才起步,规模过小、不具备足够的支撑力。
3. 研发平台不匹配。目前我区拥有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市级研发平台34个,市级孵化器1家,市级众创空间8家。但是还没有国家级研发平台和孵化平台,这与国家级高新区的要求和标准不匹配。据统计,璧山区在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时,璧山区拥有国家级研发平台(企业技术中心)2个,国家级孵化平台2个,而永川区则更多,分别达到6个、3个。
4. 核心指标有差距。国家高新区既注重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更注重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创新成果等方面。合川工业园区在创新主体培育、R&D投入、有效发明专利、研发平台建设等方面,虽已达到市级高新区的标准,但与永川、璧山高新区相比,特别是与国家高新区的标准相比,还是有较大的差距。
(二)外部不利因素
全市现有国家高新区4个:重庆高新区、壁山高新区、荣昌高新区和永川高新区;市级高新区6个:铜梁高新区、潼南高新区、大足高新区、涪陵高新区、合川高新区和长寿高新区。铜梁、潼南高新区升级创建国家高新区去年已通过专家组验收,待国务院批复;涪陵创建国家高新区工作正快速推进,市政府已向国务院上报请示,科技部领导已到现场调研;大足高新区和长寿高新区已启动升级创建国家高新区的工作。另外,今年重庆高新区实行“一区多园”管理体制改革,将江津双福、德感工业园融入重庆高新区。根据市政府的统筹考虑,全市大致总共成立8个左右国家高新区,目前已产生4个,其中3个位于渝西地区,而剩下的几个名额将全市统筹思考,重点考虑渝东北、渝东南地区,渝西地区会相对受限。因此,渝西地区谁走在前面,谁的机会就更大,越往后则难度越大。
四、创建国家级高新区的对策建议
(一)高度重视,强力推进
成立以区委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副区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领导小组,抽调精兵强将,组建强有力的创建工作办公室,给予人、财、物上的充分保障。对照国家高新区的创建标准,将园区建设规划、土地集约利用、产业培育发展、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人才引进、创新活动开展等分类指标,进行项目化管理,量化分解到相关部门和园区各组团,形成齐心协力抓创建的联动格局。同时,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要带队到科技部高新司、市委市政府、市科委进行沟通汇报,争取得到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
(二)整合机构,理顺机制
按照国家高新区对管理体制的要求,进一步突出高新区集中发展的特点,对合川现有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可参照璧山模式,按照“精简、高效、统一”和“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理念,合并3个园区组团管委会,组建“重庆市合川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如现阶段无法一步到位建立统一的高新区管理机构,则可借鉴永川模式,成立高新区党工委,由一名区委常委兼任党工委书记,工业园区管委会、区信息安全产业发展中心、区汽车产业发展中心负责人兼任党工委副书记,负责统筹协调高新区的相关工作。
(三)突出特色,培育产业
突出合川现有工业基础和特色,围绕 “高”和“新”两大主题,始终保持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培育新兴产业。着眼我区三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汽车智能化、汽车核心零部件上下游产业,积极引进新能源整车、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智能网联汽车电子项目,切实推动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在现有产业规模的基础上,实现装备制造业的“高新”和“智能化”的转型升级。根据信息安全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发挥重庆信息安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平台的综合效益,做实重庆信息安全产业研究院,重点推动恒芯天际等企业集群发展,培育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配套企业,使信息安全产业尽早成为我区战略新兴产业的又一支柱。加大医药健康产业招商力度,引进发展高端耗材和医疗器械产业,积极支持现有的希尔安药业、华邦胜凯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使医药健康产业走上快速、健康发展的道路。
(四)引进人才,推动创新
大力加强人才工作,建立研发机构。落实好人才引进30条政策,针对科技创新人才进行人才招商,加快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加大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进力度。制定国家级研发机构培育支持计划,一方面将现有的市级研发机构培育升级为国家级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检测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重点支持“重庆信息安全产业研究院”“中兴全球互联网研究院”“银翔汽车研究院”“重庆市医疗器械检测平台”等研发平台的升级;另一方面大力培育引进研发机构特别是新型高端研发机构,鼓励组建科技人员持股、社会资本参股的法人化研发公司,积极引进知名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建研发平台,支持更多企业创建市级、区级研发机构。
(五)深化改革,激发活力
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适时调整、及时兑现科技创新支持政策,建立R&D投入统计监测体系,充分调动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积极性,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注重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继续实施好“三计划一行动”,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科技企业、科技型企业、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等创新主体,构建有利于企业科技创新的生态环境。着眼于引进高新技术成果在合川转化和产业化,广泛发挥合川各类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服务平台功能,引进培育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增强全链条科技服务能力。加快推进金融基金对科技创新的支撑工作,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创新创业投资,为科技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分享文章到
文件下载
相关文档
政策原文
附件下载
主办: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邮编:401520
地址:重庆合川区希尔安大道222号
网站标识码:500117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