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3-21来源:区教委
“学习强国”北京9月9日电 第三十八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中共中央宣传部9日上午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请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成效,并回答记者提问。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发布会上表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
怀进鹏说,十年来,教育系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的中国特色更加鲜明,取得历史性成就,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
尊师氛围更浓、强师举措更实、惠师政策更好
“截至2021年,我国共有各级各类教育专任教师1844万人,比2012年的1462万人增长26%,”怀进鹏表示,这十年是教师队伍规模日益壮大的十年,是教师队伍结构更趋合理的十年,也是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的十年,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坚强有力保障。
十年来,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日益形成。我国构建和完善了以人民教育家和“时代楷模”、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最美教师”以及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为代表的表彰奖励和选树宣传体系,成为服务教师队伍、树立教育家精神的一个重要载体。
与此同时,坚持严管厚爱原则,推动教师职业规范与教师自律,坚决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出台《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系列文件,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着力构建师德制度体系,师德师风建设进入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渠道。
怀进鹏介绍,十年来,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招收8.5万公费师范生,其中90%的毕业生到中西部省份任教。实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每年为832个脱贫县及中西部陆地边境县中小学校培养1万名左右本科层次师范生。“国培计划”实施12年来,培训了1800多万名教师。实施教师支教计划,累计派出22万余名教师到中西部学校支教。
与此同时,十年来,教师的地位待遇也不断提升。
怀进鹏表示,目前,各地已基本实现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的政策规定。努力保障教师安居乐业。从“十二五”起至今,十年来已累计安排中央投资超过260亿元,支持边远艰苦地区建设约60万套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累计入住教师超过83万人。
四点举措破解“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经过十年快速发展,我国学前教育普及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后续将如何继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破解“入园难”“入园贵”的难题,为落实三孩生育政策提供重要支持?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对此作了回应。
吕玉刚表示,十年来,教育部聚焦破解“入园难”“入园贵”这个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采取了四个方面的政策举措:
——把牢发展方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牢牢把握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基本方向。
——实施专项行动计划,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连续实施多期行动计划,中央安排1960亿专项资金对学前教育予以支持,不断加大推进力度。
——扩大普惠资源,大力发展公办园,2021年公办园占比达到51.9%,同时积极扶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实施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治理,治理了2万多所幼儿园,增加普惠性学位416万个,显著扩大了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
——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出台了幼儿园工作规程、收费办法、幼小衔接等规范性文件,开展了幼儿园办园行为和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整体办园水平不断提高。
吕玉刚表示,下一步,教育部将以实施“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为重要抓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积极服务促进三孩政策落地实施。
在总体目标上,要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的普及普惠水平,到2025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建立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在学位供给上,根据人口变化趋势,以县为单位强化入园需求预测,通过多种渠道进一步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特别是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有效化解“大班额”问题,更好地满足适龄幼儿的入园需求。
在政策保障上,进一步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制度,健全经费投入和成本分担机制,完善幼儿园教师配备补充、工资待遇保障等制度。
在科学保教上,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深入推进幼小科学衔接,有效缓解家长对孩子入学的焦虑,健全办园质量评估体系,全面提高幼儿园的科学保教水平。
吕玉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学前教育快速发展,普及普惠水平大幅提升。2021年,全国有幼儿园29.5万所,在园幼儿达到4805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8.1%,比2012年提高23.6个百分点;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7.8%,比2016年提高20.5个百分点,使绝大多数幼儿能够享受到普惠性的学前教育服务,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中小学“双减”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中小学“双减”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实施一年多来,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双减”政策落实情况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果?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发布会上作了介绍。
吕玉刚说,“双减”政策落地一年多来,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数量大大压减,线下机构压减比例达到95.6%,线上机构压减比例达到87.1%;校外培训价格明显下降,平均下降4成以上。
吕玉刚介绍,总体上看,“双减”工作进展平稳,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年多来,学校书面作业总量和时长得到了有效控制,作业质量不断提高。第三方调查显示,“双减”实施一年来,87.8%的学生认为作业量明显减少,90%以上的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
他表示,“双减”实施以来,学校课后服务实现了全覆盖,课后服务内容逐步丰富,吸引力不断增强,较好满足了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据第三方调查,参加课后服务学生占比达到90%,课后服务一直坚持自愿参加的原则;88.3%的学生表示喜欢学校提供的课后服务。
此外,国家建设了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现有各类资源3.4万条,3月1日改版以来,访问总量达到88亿,日均达到4635万。各地各校深入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积极推广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各地普遍建立了教学基本规程,加强教师培训,强化教研支撑,精准分析学情,注重因材施教,课堂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显示,广大中小学生精神面貌积极向上,八成以上学生学业质量达到中等以上水平。
“‘双减’工作尽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双减’工作是一项艰巨性、复杂性的工程,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下一步,教育部将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按照巩固、深化、防风险的总体思路,聚焦减负、提质、增效,不断提高‘双减’工作水平,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吕玉刚表示。
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进展总体平稳
2022年高校毕业生达到1076万人,受到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就业形势遇到严峻挑战。教育部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对此,怀进鹏表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很多挑战和困难。但在各类政策措施的支持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连续多年保持稳定。截至目前,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进展总体平稳。
特别是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超常规政策,比如统筹推进各类升学和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国企等招录,帮助毕业生尽早就业、便利求职。同时,充分发挥中小微企业等市场化岗位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千方百计开拓市场化就业渠道。加强对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通过“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不间断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今年已通过这一平台为大学生累计提供岗位1370万个。
针对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残疾毕业生等特殊困难群体,教育部实施“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宏志助航计划”项目,每年开展线下10万人、线上50万人的就业能力培训,增强困难群体就业竞争力。近年来,低收入家庭、残疾毕业生去向落实情况比全国平均水平要高一些。
关于如何破解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实现供需适配,怀进鹏表示,这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教育部结合劳动力市场和科技变革与产业变革的需要,把就业状况作为“双一流”建设和高等教育结构布局调整的重要内容,在建设绩效、学科评估中作为主要依据,引导高校重点布局社会需求强、就业前景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旺盛、有人才缺口的学科专业。
怀进鹏表示,对就业率过低、多年持续不适应市场需求的,要及时调整,与地方、高校一起,研究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适合学生全面成长的学科专业,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市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契合的教育结构和教育体系。
分享文章到
文件下载
相关文档
政策原文
附件下载
主办: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邮编:401520
地址:重庆合川区希尔安大道222号
网站标识码:500117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