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老版
首页>走进合川>合川概况>历史沿革

合川建置沿革

日期: 2024-02-27
字体:

    古代合川地域,最早是濮人的主要聚集地。西周时期开始,为巴国领地。巴国时期,地方无正规行政建置,其都城也多次迁徙。境内盐井街道糖坝村(原沙溪乡)沙梁子商周遗址,经专家鉴定为先巴文化;据历史文献记载,南津街街道铜梁山下的巴子城,曾为巴国别都。

    战国时期,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  316  年)秦灭巴国,于周赧王元年、秦惠文王后元十一年(公元前  314  年)置垫江县,属巴郡管辖。垫江县是合川历史上最早所置县名,辖区包括今合川、武胜、铜梁、安岳、岳池等县地,治所在原巴子城区域。古时,垫江县之“垫”原为“褺”,《汉族大字典》:“县名。《说文·衣部》:‘褺,巴郡有褺江县。’按:褺江,《汉书·地理志》作垫江。”约定俗成,误传至今。

    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垫江县辖今合川、铜梁、大足、武胜县地及潼南、安岳县之部分地域,县治仍在合川,属巴郡。

    东汉建安六年(201  年)属巴西郡。三国蜀汉建兴十五年(237  年),属巴郡;三国魏景元四年(263 年),属魏国梁州。西晋太安二年(303  年),属益州巴郡;成汉汉兴元年(338  年),属荆州。前秦建元九年(373 年)至太安元年(385 年)间,属宁州巴郡;东晋义熙元年(405  年),属巴州;义熙八年(412  年)属巴郡。

    南朝始,元嘉年代(424—453 年),宋文帝升垫江县置东宕渠郡,属梁州辖,郡治在今合阳城街道。宕渠郡名,源于宕渠水(今渠江)。东宕渠郡辖宕渠 1 县,县治也在今合阳城街道。

    南齐时(479—502 年),齐高帝因贵州的僚人迁徙进入嘉陵江、渠江流域,故改名为东宕渠僚郡,属梁州,治所在今合川。东宕渠僚郡辖宕渠县(今合川区)、平州县(今南充市南及岳池县北)、汉初县(治今武胜县西关乡)共 3 县。

    南梁武帝大同时期(535—545 年),东宕渠僚郡分出置新兴郡,平州、汉初两县划出。东宕渠僚郡只辖宕渠 1 县。梁武帝太清四年(550 年),复名东宕渠郡,属楚州,辖宕渠县。

    西魏恭帝三年(556 年),始置合州。合州之名因涪江自梓州、遂州来,在今合川城区与嘉陵江合流而故名。合州辖 4 郡 7 县:

    垫江郡(原东宕渠郡),郡治石镜县。辖 1 县:石镜县(改宕渠县为石镜县,其名源于嘉陵江合川段龙洞沱的照镜石)。

    清居郡(原新兴郡),郡治汉初县。辖 2 县:汉初县(今武胜县)、清居县(今南充南)。

    东遂宁郡,郡治方义县。辖 2 县:方义县(今遂宁市城区)、德阳县(今遂宁市东南)。

    怀化郡(分东遂宁郡东部置),郡治长江县。辖 2 县:长江县(今蓬溪县西南)、始兴县(今潼南区北)。

    北周闵帝元年(557 年),合州所辖东遂宁郡和怀化郡分出置遂州。合州辖宕渠(后周时垫江更名)、清居 2 郡及郡属石镜、汉初、清居 3 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废垫江郡,属合州;开皇八年(588  年),分石镜县置赤水县,治今合川区龙凤镇龙多村;开皇十八年(598  年),合州更名涪州;大业三年(607年),涪州又名涪陵郡。涪陵郡辖 3  县:石镜县,治所在今合川城区;汉初县,开皇十六年(596  年)清居县并入,治所在今武胜县城关;赤水县。

    唐代初,改郡为州,推行州、县两级制;太宗时,又改为道、州、县三级制。唐武德元年(618  年),涪陵郡复名合州,属剑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属山南西道;天宝元年(742年),合州改名巴川郡;乾元元年(758  年),复名合州。辖  6 县:石镜县、汉初县、赤水县、新明县(武德二年即  619  年,分石镜县东北部新置,治今岳池县南)、铜梁县(长安三年即703年,分石镜县新置,治今铜梁区西北)、巴川县(开元二十三年即  735  年,分石镜县南境、铜梁县东境新置,治今铜梁区旧县镇)。

    宋代,改唐代道为路,推行路、州、县三级制。北宋乾德三年(965  年),合州属梓州路,石镜县更名石照县;重和元年(1118年),合州属潼川府路。开宝二年(969年),新明县从合州分出归广安管辖,合州辖  5  县,石照县(辖 4 乡 9 镇)、汉初县(辖5 乡 7 镇)、巴川县(辖 7 乡 11 镇)、赤水县(辖7 乡 6 镇)、铜梁县(辖 6  乡  12 镇)。

    南宋淳祐三年(1243 年),合州军民为抵抗蒙古兵南下,在今合川城区东 5 公里处的钓鱼山筑新城,迁合州、石照县治钓鱼城。宝祐期间(1253—1258 年),汉初县因兵乱废。

    元朝初年,巴川县并入铜梁县。至元二十年(1283 年),合州及石照县治由钓鱼城迁回原址,合州属重庆府路。至元二十四年(1287 年),赤水县并入石照县。合州辖 3 县:石照县、铜梁县、定远县(至元二十二年即1285年新置,治今武胜县南境)。

    大夏政权时期(1361—1371 年),石照县建置撤销,其地由合州直辖,属重庆府。合州辖铜梁、定远、大足 3 县。

    明代,降路为府,推行省、府、州、县四级制。洪武六年(1373  年),分大足县地置永川县。洪武七年(1374  年),大足县从合州划出归重庆府直辖。合州隶属重庆府,辖铜梁、定远 2 县。合州直辖有清平等 5  乡,安坝等 8 镇及长乐等 36  里。成化十四年(1478 年),析铜梁县置安居县(由重庆府直辖)。合州仍辖铜梁(属地有琼池等  4  乡,积庆等26里)、定远(属地有封山等4镇,定远等13里)。州治今合川城区。

    清康熙元年(1662  年),撤销重庆府直辖的安居县及合州辖地铜梁县,其地并入合州。康熙八年(1669  年),撤销定远县,其地并入合州。康熙六十年(1721  年),以原铜梁县、安居县地复置铜梁县,归重庆府辖。雍正六年(1728  年),析合州复置定远县,归重庆府辖。自此合州为单州,不再辖县,属重庆府辖。合州行政区划辖明月、永清、来苏、兴仁共  4 里及里下属 73  场镇。咸丰年间(1851—1861 年),合州行政区划为兴里、永里、来里、西里、东里 5 里,下辖 71  场镇。宣统三年九月三十日(1911 年  11 月 20  日),革命党人夏之时率起义部队由遂宁前往重庆途经合州时,推翻了清朝在合州的统治机构。十月初二(11 月  22  日)重庆独立,成立蜀军政府,合州由蜀军政府辖。原合州知州衙门,于 12 月 20 日改称合州知事公署。

    民国元年(1912  年)4 月,四川军政府成立,合州属中华民国四川都督府重庆镇抚府;同年 6  月,属川东宣慰使按临所。民国二年(1913  年),撤销府、州、厅建置。2  月,合州废州改县,成立合川县行政公署,隶属川东道(原重庆府)。民国十三年(1924  年),推行县、区、乡三级建制,改 5 里为 9 区,将  71 场划为 75 乡,区设区公所,乡设乡公所。民国二十四年(1935  年)1  月,防制区解体,合川县隶属四川省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永川),为一等县,县属 5 个区缩编为 4 个。

    1949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2 月3 日合川县解放。12 月 18 日,合川县人民政府成立,县内行政区划重新调整,将原 4 区  5  镇 68 乡增划为10个区、5个镇、68个乡。区、乡、镇公所改称区、乡、镇人民政府。合川县隶属璧山专员公署。

    1950年,属西南军政委员会川东区人民行政公署璧山行政专员公署;8月,各区人民政府改区公所;9 月后,增设 1 乡 1 镇。

    1951年 4 月,属川东区江津专区。全县共 10个区公所(以序数命名)、6 个镇、72 个乡。

    1952年 4 月,析城关区的西南镇、东北镇大部(其中新农村划出一半给县),南津镇的 7 个村,沙坪乡的 5 个村,东津镇,设合川市,为丁等市,属江津专区,驻营盘街。

    1958年  2 月,撤合川市并入合川县,其所辖地域改为城关镇(与县辖区同级),下设 3 个街道(与镇乡同级),全县辖 14 个区镇、3  个街道、8  个乡级镇、85 个乡;9 月,撤并乡镇成立公社,乡(镇)人民委员会改称人民公社,全县设 13 个区、1 个区级镇、69  个人民公社、3 个街道。

    1960年,江津专署由江津县迁驻永川县,合川县仍隶属之。1981 年,江津地区行署改称永川地区行署。1983 年 4 月,永川地区行署与重庆市合并,合川县隶属重庆市。

    1992年 8 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合川县,设立合川市(县级),由四川省直辖,重庆市代管。

    1997年 3 月,重庆市直辖,合川隶属重庆市。2006 年 10 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合川市设立合川区。2009 年 12 月,撤销大石镇、云门镇、草街镇、盐井镇,设立大石街道、云门街道、草街街道、盐井街道;古楼镇的龙窝村、安塘村、七间居民小组划归三庙镇。

主办: 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政府

ICP备案: 渝ICP备11000956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 5001170002

渝公网安备   5001170250002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