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简体/繁体 | 智能问答 | 无障碍 | 适老版 | 访客申请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专项规划
信息索引号 115003820093257252/2022-02310 主题分类: 环境监测、保护与治理
发布机构 合川区政府办公室 体裁分类: 其他公文
有效性: 发布日期: 2022-05-26
标题: 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合川区筑牢三江重要生态屏障 “十四五”实施方案的通知

合川府发〔20229



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合川区筑牢三江重要生态屏障

十四五”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区属国有重点企业,有关单位:

现将《合川区筑牢三江重要生态屏障“十四五”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政府

202259日   

(此件公开发布)

合川区筑牢三江重要生态屏障

十四五”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加快我市“十四五”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根据重庆市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十四五”建设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渝府发〔202112号)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江经济带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和生态安全屏障,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长江上游地区作为长江源头与长江中下游的过渡地带,是继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之后我国第二道生态安全屏障,在全国生态安全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并指出重庆具有好山好水的自然基础,要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推动城乡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合川地处重庆长江上游,境内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汇流,是重庆市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重要关口,对重庆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筑牢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重要生态屏障,把好重庆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关口,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是全面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的具体行动;是构建国家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内容;是积极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的政治担当;是推动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的坚实基础;是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的主动作为;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共同使命;是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强化“上游意识”、承担“上游责任”、体现“上游水平”的核心举措;是合川加快建设成渝“后花园”的应有之义。

二、生态本底

合川是山环水绕、江峡相拥的山水之城,山水丰富的资源本底特征明显。“十三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围绕建设成渝“后花园”的目标愿景,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种生态要素协同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生态本底更加牢固。

(一)江河湖库水质总体优良。

合川境内三江汇流,溪河纵横,塘库众多,长度在2.5公里以上的溪河有235条,总流长1793.2公里,水域面积76.45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3.26%。通过全面落实河长制,滚动实施“碧水行动”辖区纳入国家、市级考核的河流优良比例达到100%,嘉陵江、渠江、涪江达到Ⅱ类水质标准,全面消除劣Ⅴ类水质断面,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重要蓄滞洪区和重点防洪保护区能力不断提升,江河堤防达标率提高到83%以上,水旱灾害监测预警、灾害防治、应急救援体系日益健全。实施岸线整治专项行动,岸线布局和使用更加优化。零星湖泊镶嵌在嘉陵江、渠江、涪江支流;水库141座,其中大中型水库3座。通过实施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等,重要湖库水域功能达标率达到94.4%,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湿地资源分布较广,面积达到5.9平方公里,通过实施湿地生态修复治理等工程,生态功能显著增强。

(二)国土绿化水平不断提升。

合川地处川中丘陵和川东平行岭谷的交接地带,地貌东、北、西三面地势较高,南面地势较低,分为平行岭谷和平缓丘陵两大类型:东南边缘华蓥山为平行岭谷地形,分布面积359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15.24%;西北部广大地区为平缓丘陵地形,分布面积1997.21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84.76%。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开发管控,系统稳定性显著增强,水土流失率下降至27.5%,石漠化土地面积大幅减少。森林丰茂广布,林地面积达到95.99万亩,森林蓄积量0.0145亿立方米。依托天然林保护、国土绿化提升、国家储备林基地、森林抚育经营等工程,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实现双提升,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5.62%。通过开展乡村振兴、农村绿化、退耕还林还草等行动,加大了对林地资源的保护力度,生态功能逐步释放。通过实施城市更新、国土绿化提升等行动,城市建成区绿地率保持较高水平。

(三)土地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2020年耕地面积为146.36万亩,其中15°以上坡耕地面积占比13.35%。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等技术,耕地质量明显改善,耕地质量加权平均等级5.17。通过实施化肥农药减量使用行动,推进养殖污染防治、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等污染防治工程,面源污染得到有效管控,土壤环境质量点位达标率超过73.5%。通过开展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行动,严格管控和修复受污染建设用地,受污染土壤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通过实施尾矿库专项清理整改,推行尾矿库复林复草,生态环境逐步修复。

(四)生物多样性日益改善。

全区共有自然保护地4个,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全区面积的4.9%;分布有维管植物320余种,脊椎动物280余种。通过加大物种多样性保护,90%以上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积极保护。通过加大遗传资源多样性保护,典型农作物种质资源、畜牧渔遗传资源、中药遗传资源、观赏植物资源得到妥善保护,与动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引种回归等相关的设施建设逐步完善。通过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90%以上的典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重点河流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重大进展,自然保护地监测系统日益完备。

尽管“十三五”期间我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明显,但取得的成效还是阶段性的,尚未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离筑牢三江重要生态屏障的目标要求仍存差距,生态系统依旧较为敏感脆弱,环境容量和承载力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部分山体一定程度受损,矿山地质环境未得到彻底修复;部分支流、次级河流水质未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洪涝灾害防治存在薄弱环节;水土流失防治任务艰巨,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不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难题尚未完全破解,土壤污染治理仍需加大力度;湖库水质提升仍有较大空间,湿地草地生态系统调节能力有待提升;水生生物和陆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亟需加强。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深刻领会筑牢三江重要生态屏障的重大意义,准确认识三江重要生态屏障的主要功能,科学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有机联系,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协同实施“守好山”“治好水”“育好林”“理好田”“净好湖”“植好草”“护好鱼”7项主要任务,完善体制和政策安排,加快建设成渝“后花园”,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夯实绿色本底。

(二)基本原则。

——问题导向,底线思维。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进行全方位诊断,找出筑牢三江重要生态屏障存在的问题根源,以问题为导向建立目标体系,以目标定任务,以任务定项目、定制度、定措施。牢牢把握住三江水生态安全底线,确保不发生重大生态环境风险。

——保护优先,自然恢复。尊重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对生态系统实行保护优先。主要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避免人类对生态系统过多干预,辅以必要的人工促进措施,使退化、受损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并实现良性循环。

——系统推进,重点突破。立足合川全域,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等为依据,加强与区外毗邻地区互动协作,构建区域协调联动机制。以生态本底为基础,聚焦合川地域地理特点,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种生态要素,实施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推动山上山下、地上地下、岸上岸下、流域上下游一体化保护修复,打造立体生态屏障。

——制度创新,政策保障。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推进三江重要生态屏障建设。抓住国家新一轮政策窗口期,注重政策集成,抓好政策兑现,将国家政策势能转化为合川实践动能,把政策红利转化为保护成果。

(三)功能定位。

——重庆淡水资源战略储备库。以嘉陵江、渠江、涪江合川段及其主要支流为重点,切实加强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为全市淡水资源跨区配置拓展空间,保障重庆长江中下游地区用水安全。

——重庆重要生物基因库。聚焦物种多样性、遗传资源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加强对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恢复生境物种品类,建成全市重要生物基因库。

——长江上游生态风险防范屏障。强化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提升洪灾防御能力和超标准洪水应对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控制好水土流失,确保长江黄金水道通航安全;培育好千里林带,发挥释氧固碳功能,助推长江上游地区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四)建设目标。

2022年,全区生态安全格局日益形成,山水林田湖草协同治理取得重要进展,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不断完善,三江重要生态屏障的作用逐步显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到2025年,生态安全格局更加优化,山水林田湖草协同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系统稳定健康,气候适应能力显著增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更加健全,三江重要生态屏障的功能更加突出,全区山水自然之美、城乡特色之美、人文之美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之美充分展现。

——空间格局更优。全区生态保护红线[1]控制面积为91.3平方公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855.43平方公里,城镇开发边界[3]153平方公里。

——山更青。对主要平行山岭和重要独立山体实行划线保护,完成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生态修复1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率下降至27.5%以下。

——水更秀。辖区纳入国家、市级考核的河流优良比例均达到100%,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林更美。森林蓄积量不低于0.0169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至45%及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保持在45.46%及以上,森林固碳能力不断提升,森林碳汇量持续增大,生态系统稳定性进一步增强。

——田更良。耕地保有量[4]不低于154.44万亩,耕地质量状况实现总体改善,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点位达标率不低于75%,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

——湖更净。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体,重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5]达上级要求,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草更盛。草地资源保有量保持稳定,生态功能充分释放,城市建成区绿地率保持在41.71%及以上。

——鱼更丰。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全区面积比例稳中有升,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得到全面有效保护。

——生产生活更绿色低碳。城乡自然资本加快增值,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升,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专栏1:合川区“十四五”筑牢三江重要生态屏障主要指标

序号

2025年目标

一、“三线”控制

1

生态保护红线控制面积(平方公里)

91.3*

2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平方公里)

855.43*

3

城镇开发边界(平方公里)

156.39 *

二、山青

4

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生态修复面积(平方公里)

1

5

水土流失率(%

27.5

三、水秀

6

辖区纳入国家、市级考核的河流优良比例(%

100

7

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

达到考核要求

8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

四、林美

9

林地保有量(万亩)

95.99

10

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

0.0169

11

森林覆盖率(%

45

12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45.46

五、田良

13

耕地保有量(万亩)

154.44*

14

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点位达标率(%

75

15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95

六、湖净

16

重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95*

七、草盛

17

城市建成区绿地率(%

41.71

八、鱼丰

18

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全区面积比例(%

4.9

九、绿色低碳

19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完成市级下达目标任务

20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21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

20

注:带*号指标2025年目标以上级批准数或下达指标为准。

四、空间格局

加强与毗邻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实施国土空间分区、分类用途管制。根据全区“四分山水,五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自然资源格局。严格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守住重庆中心城区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构建以东渡半岛—钓鱼城和云门山为核心,华蓥山为生态屏障,嘉陵江、渠江、涪江为生态涵养带,支脉平行山岭、次级河流、交通廊道为主脉廊道,重要独立山体、中小型水库以及各类自然保护地为补充的“一屏三带、多廊多点”的生态保护格局。

(一)“一屏”。

华蓥山作为合川生态屏障,充分发挥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功能,在满足相应生态管控要求下,在适宜地区适度发展生态休闲旅游等功能。

(二)“三带”。

三带”即嘉陵江、渠江和涪江三江生态涵养带。嘉陵江是长江的一级支流,是串联重庆中心城区—合川—广安武胜—南充等上下游重要地区的生态廊道,沿线分布有白塔坪、东渡半岛—钓鱼城、云门山等重要生态空间;渠江是嘉陵江重要支流,是串联合川—广安—达州等地区的生态廊道,沿线分布有云门山—涞滩古镇等重要生态空间和文旅重镇;涪江是嘉陵江的支流,是串联合川—潼南—遂宁等地区的重要生态廊道,沿线分布有花果山、白鹿山、安居古镇等重要生态空间和文旅重镇。“三带”的主体是三江,也是合川生态保护红线主要覆盖区域。要发挥“三带”的水源涵养功能,协调好生态岸线、生活岸线、生产岸线的关系。

(三)“多廊”。

多廊”即与嘉陵江、渠江和涪江连通的大小溪河,包括小安溪、南溪河、三庙河、大蟠溪、玉龙河、建梁桥河、柏水溪、新民河、代峨溪、石岸溪、大鳌溪、上马桥溪、大沔溪、赤水河、打柴沟溪、莲花石溪等16条水系支流。众多溪河沟通了生态屏障、三江生态涵养带,并串联了全域重要支脉山体、湖泊水库、交通廊道,密织形成一张全域生态网络。

(四)“多点”。

多点”即分布于全域的主要山体和湖泊水库,包括龙多山、大顶山、瓦登山、钓鱼山、云门山、牟山、高望山、铜梁洞山、龙翠山、石马山、安子山等11座独立山体,以及双龙湖、白鹤湖等中小型湖库150多座。共同发挥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


1:“一屏三带、多廊多点”空间格局

五、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主要任务

从三江重要生态屏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出发,实施“山水林田湖草鱼”七项主要任务,增强各项工程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实现各种生态要素的协同治理,强化生态屏障涵养水源、繁育生物、释氧固碳净化环境功能

(一)守好山,呈现“层峦叠翠”。

按照平行山岭、独立山体分类指导,坚持“保护—修复—管控”并行推进,筑起坚固的立体绿色屏障。

保护低山丘陵面貌。推进“四山”保护提升,完善“四山”国土空间规划,按照生态优先、严格保护、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的原则,将“四山”管制区中的禁建区、重点控建区、一般控建区整合优化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体系和城镇开发边界。采用细化和完善管控边界的方法,妥善处理历史遗留的清平玻璃企业违法用地。在满足生态管控要求下,在生态环境可承载的基础上,选取部分1000米高程以上、气候凉爽、符合建设条件的华蓥山地区适度发展休闲游憩和避暑度假产业。针对废弃矿山存在的原生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占用损毁、地下含水层破坏及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等问题,坚持“谁破坏、谁治理”“谁修复、谁受益”原则,重点对草街、盐井、双凤、清平、土场、太和、隆兴等镇街矿业集采区开展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到2025年,修复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1平方公里。指导在建矿山有序开展矿山生态修复,建设“绿色矿山”。积极稳妥推进重要生态脆弱区域移民搬迁、地质灾害避险移民搬迁工作,减少人为活动对山体生态系统的破坏。到2025年,全覆盖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实现专群结合智能化监测;完成全区10处中小地质灾害治理销号任务;完成受地质灾害威胁群200人的避险移民搬迁;完成地质灾害防治集中培训150次、区级专项演练5次。到2025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5平方公里。

提升独立山体品质。将生态保护和生态涵养放在优先位置,保持山形走势的连续性和山体的完整性,对东部华蓥山脉、西部龙多山脉,以及九峰山、云门山、钓鱼山、龙游山、铜梁山、白塔坪、高望山和牟山等山地,建立区级重要山体保护名录,进行划线保护。依托自然保护地建设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基地,弘扬传承生态文化。在保护山体生态和符合规划的条件下发挥生态产品价值,建设一批山地生态公园、旅游养老设施和休闲民宿。其余重要独立山体。将有特殊生态价值、景观文化价值条件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进行管控。

专栏2:“山青”重点工程

1.保护低山丘陵面貌。1)“四山”保护提升工程。缙云山片区重点开展生态搬迁并对搬迁区域进行治理修复,实施森林封育保护、特色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系统修复。(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修复工程。大力实施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生态修复,到2025年,修复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1平方公里。指导在建矿山有序开展矿山生态修复,建设“绿色矿山”。(3)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做好灾害点治理和生态恢复。到2025年,全覆盖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实现专群结合智能化监测;完成全区10处中小地质灾害治理销号任务;完成受地质灾害威胁群200人的避险移民搬迁;完成地质灾害防治集中培训150次、区级专项演练5次。(4)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以三江流域为重点实施水土保持项目,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率下降至27.5%

2.提升独立山体品质。5)城市山地生态公园建设工程。依托山体丰富的自然生态,聚力打造具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花果山运动公园。

(二)治好水,守护“安澜长江”。

坚持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水安全保障“四水共治”,推进上中下游、江河湖库、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强化与岸线的有机联系。

保持水质健康。开展沿岸污染治理,补齐城乡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到2025年,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稳定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城市生活污泥无害化处置处理率达到95%以上;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配套管网覆盖率不断提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以上。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到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0%。深化工业园区(聚集区)污水集中处理,鼓励企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和中水回用。强化船舶污染防治,推进船舶污水上岸集中处置,加强船舶管系、临时储存设施改造;确保船舶废弃物多功能接收船舶和专用转运码头稳定运行;推广使用LNG船舶。加快清漂码头、清漂船舶、漂浮垃圾转运等设施建设,提高水域清漂作业效率。探索开展矿井水污染治理。开展污水偷排偷放行为专项整治行动。加大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力度,江河湖库禁止采用网箱等污染水体的方式从事水产养殖。积极开展示范河流创建,持续推进南溪河等重点次级河流综合治理,到2025年,全面消除嘉陵江合川段劣V类水质断面。

恢复水体生机。恢复自然水道,科学建设人工水道、连通调蓄、引排工程,构建多源互补、生态健康的江河湖库水网体系,实现区域丰枯调剂平衡。将生态水量纳入年度水量调度计划,保证河湖基本生态用水需求。巩固长江经济带小水电清理整改成果,加强小水电生态流量泄放监管,开展绿色小水电示范电站创建,推进小水电绿色发展。各类水利水电、航运枢纽等工程将生态用水调度纳入日常运行调度规程,建立常规生态调度机制,重点保障枯水期生态基流。以嘉陵江、渠江、涪江及其一级支流为重点,持续开展重点河流和水库富营养化监测预警及控制。

提升水源质量。依法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调整划分,清理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和排污口,完善标识标牌,健全管理档案。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管理,定期监测评估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执法专项整治行动,整治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污染源,加强周边环境治理。加强饮用水水源地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推进城市备用水源或应急水源建设。到2025年,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3%以上。

保障水域安全。加快实施重点河道综合治理和堤岸加固工程,到2025年,全区江河堤防达标率提高到88%以上。加强与铜梁、潼南以及广安、南充、遂宁等周边地区开展河流、水库群联合调度合作。提升城区及城镇防洪能力,严格防洪管控标准,结合旧城改造逐步提升整体防洪能力。建设中小河流及水库水文、雨量监测预警系统和智慧防汛平台,提升水文测报、信息服务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提升洪灾防御能力和超标准洪水应对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打造绿色岸线。开展沿江非法码头非法采砂专项整治行动、沿江化工污染专项整治行动、岸线保护和利用专项整治行动、沿江固体废物大排查专项行动。公布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河道名录,划定河道管理范围和岸线保护范围,制定岸线保护规划,按照“三线一路”的原则协调与建设用地的关系,严格控制岸线开发建设,促进岸线合理高效利用。合理规划河道砂石资源可采区和保留区,依法划定禁采区和禁采期,严格控制采砂区域、采砂总量和采砂区域内的采砂船舶数量。加快推动沿江企业“减排扩容”,为岸线腾出生态环境容量。

专栏3:“水秀”重点工程

3.水污染治理。6)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新建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39,实施技术改造13座,改造建设污水管网7公里以上。(7)船舶移动源污染防治工程。加强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及处置设施建设和运行,加强船舶管系、临时储存设施改造,到2025年,辖区船舶废弃物接收处置设施实现全覆盖、全种类接收;落实有关单位责任,确保船舶污染物专用转运码头稳定运行;推广使用LNG船舶。(8)清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完善清漂码头、清漂船舶、漂浮垃圾转运等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9)次级河流综合治理工程。以嘉陵江、渠江、涪江及其主要支流为重点,开展次级河流综合治理,到2025年,全面消除嘉陵江合川段劣V类水质断面。

4.水生态修复。10流域基本生态流量保障工程。加强小水电生态流量泄放监管,开展绿色小水电示范电站创建;加强河湖生态流量监测,实施水库联合调度保障下泄流量;在山区地形云富集区、重点湖库区、水源涵养区、湿地公园等,建设人工增雨设施,补充江河径流及山区水源涵养量,力争到2025年全部恢复河流“有水”。(11)水体富营养化管控工程。聚焦嘉陵江、渠江、涪江及其一级支流,持续开展河流和水库富营养化监测预警及控制。12)水生态气象监测预警工程。在重点湖库、湿地和水源涵养关键区,建立水生态卫星遥感监测评估系统,对水华、蓝藻等水生态灾害及林区水源涵养开展大范围动态监测评估和预警。

5.水源地保护。(13)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污染整治工程。以湖库型水源地和河流型水源地为重点,完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14)城市备用饮用水水源或应急水源建设工程。推进城区第二水源水厂项目建设,保障城市应急供水。

6.水安全保障。15)重点河道综合治理和堤岸加固工程。持续推进重点河道综合治理,加快渠江合川段防洪护岸综合治理(小沔镇段)、高职教城涪江段防洪护岸、渠江航道整治等重点项目建设。(16)重要蓄滞洪区和重点防洪保护区能力提升工程。加强重要蓄滞洪区和重点防洪保护区监测、监管,加强蓄滞洪、防洪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洪峰监测预警能力。

7.绿色岸线打造。17)沿江企业“减排扩容”工程。强化沿江企业污水减排,加快入河排污口整治提升。

(三)育好林,构筑“绿色长城”。

大力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国家储备林、长江防护林、新一轮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修复等重点工程,促进森林数量和质量双提升。

强化高山森林防护。坚持保护优先、生态优先,加强对华蓥山、九峰山等高山屏障的自然保护和生态修复。持续推进天然林保护,完善天然林管护制度,划定天然林保护重点区域。建立地方政府天然林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制和天然林资源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落实天然林保护监管制度。加强天然林管护站点建设。建立天然林用途管制和休养生息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严管天然林地占用。实施退化林修复和森林抚育,补植阔叶树和珍贵树木,增加森林植被,改善林分结构,开展天然林保护修复效益监测评估,提高森林质量和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防护功能。开展松材线虫病防控5年攻坚行动。对森林系统的珍稀动植物进行种源保存、人工繁育和野外回归,实施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完善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监测体系和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建立健全外来入侵物种调查、监测、预警及管控机制。在有效保护森林资源的前提下,适度发展气候养生和休闲度假等新业态。

发展山丘林业经济。嘉陵江、渠江、涪江等干支流两岸中山和丘陵地区,在夯实绿色本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结合实施乡村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发展特色经果林、中药材、林下经济、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产业,重点布局柑橘、笋竹、荔枝、龙眼等特色效益林业项目,大力开展农村“四旁”植树,建设森林乡村和绿色示范村。在符合国家政策要求的前提下,以耕地坡度25°以上坡耕地、重要水源地1525°坡耕地和严重污染耕地等为重点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持续推进退耕还林质量提升,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构筑滨江生态隔离。在消落线以上50100米范围,结合江城江镇江村滨江地带品质提升和“长江岸线整治保护工程”,在污染企业搬迁和港口码头整治后腾退的土地、江河两岸公共空间、非城镇建设用地后退蓝线控制区域等开展造林绿化和林相改造,建设生态缓冲隔离带,保护修复两岸生态系统,打造沿江生态廊道。丰富滨江生态景观,提高生态景观品质,选择适宜的有较高季相变化的树种开展营造林,丰富森林层次结构,凸显四季自然变化,将嘉陵江、渠江、涪江合川段建设成为风景带、旅游带、经济带,促进三江沿线生态旅游业发展。

留足城镇森林空间。结合城市品质提升、污染防控治理和城乡生态修复,科学开展城镇及各类园区绿化、零星间隙地植树和林相提升改造,实施江河岸线近绿亲水生态修复工程。以绿化、美化和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依托水系、山体和道路,加强绿色道路网、城市绿廊网、生态水网和绿色交通网等绿色生态网络建设,实施道路绿化,种植滨水生态防护林、水源涵养林,开展绿道绿廊建设,形成连接城乡的森林景观带。围绕新型城镇化,以海绵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为载体,新(改)建一批以森林系统为主的城市公园、生态公园,提升城市绿化品质和生态效果。


专栏4:“林美”重点工程

8.森林资源增长。18)“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工程。在嘉陵江、渠江和涪江合川段两岸第一层山脊线(或平缓地区江河两岸外1000米左右)范围内,完成营造林任务6.5万亩。(19)国家储备林工程。建设储备林基地1万亩。(20)长江防护林工程。积极开展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21)退耕还林工程。以耕地坡度25°以上坡耕地、重要水源地1525°坡耕地和严重污染耕地等为重点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巩固退耕还林质量。

9.森林保护提升。22)天然林保护修复工程。加快完善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体系,对全区1691.6公顷天然乔木林地和1504公顷其它天然林地等实施全面管护、有效恢复。(23)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实施森林抚育、现有林改培和退化林修复等营林任务6万亩。

10.生态保护支撑。24)林业生态保护和修复科研工程。开展造林栽培、复合经营、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技术集成研发,筛选一批适宜不同区域的营造林技术模式进行示范推广。(25)林业信息及监测工程。开展自然保护地动态监测,建立林业有害生物风险精准监测和预警系统。(26)林业生态保护修复基础设施工程。加强林区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林木良种选育和保障性苗圃建设,建立林业物种资源数据库。(27)森林防火能力与水平提升工程。加大森林火灾人防、技防、物防“三防”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森林火灾防控能力,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3以下。(28)智慧林业工程。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构建远程技术服务平台,形成林业立体感知、管理协同高效、生态价值凸显、服务内外一体的林业发展新模式。29)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监测体系和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工程。建设升级野生动植物站、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30)外来入侵物种调查、监测、预警及控制能力建设工程。加强对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预警,完善生物检验检疫机制,提升外来入侵控制能力。

(四)理好田,孕育“四季丰盈”。

实施“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确保粮食安全。

强化粮食生产监管。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确保只增不减。对于划定的粮食生产功能区落实到地块,引导种植目标作物,保障粮食种植面积。全面完成86.53万亩“两区”建设任务,建好管好现代化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组织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情况“回头看”评估检查,对粮食种植面积大但划定面积少的进行补划,对耕地性质发生改变、不符合划定标准的予以剔除并及时补划。坚守粮食生产功能区,坚决防止和查处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内违规建设种植和养殖设施、超标准建设农田林网,将粮食生产功能区纳入退耕还林还草范围等行为。

确保耕地数量稳定。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将相关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指标细化落实到斑图地块,确保图、数、实地相一致。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和用途管制,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确保实有耕地数量基本稳定。严格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保护,禁止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从事林果业以及挖塘养鱼、非法取土等破坏耕作层的行为,禁止闲置、荒芜永久基本农田,2025年,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6]不少于855.43万平方公里。严格建设用地审批,实行建设用地审批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补充耕地能力挂钩。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责任,多渠道落实补充耕地任务,规范补充耕地指标调剂管理,加强补充耕地项目监督。

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将中低质量的耕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实施提质改造。实施“千年良田”工程,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护,推进农田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建设,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等设施建设,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土壤改良与培肥,开展土壤酸化综合治理,改善土壤pH;推广秸秆资源化还田技术;支持规模化养殖企业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鼓励农民积造农家肥,施用商品有机肥;利用土肥水光热资源,推广绿肥种植。运用环境友好耕作技术,因地制宜开展半旱式栽培,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推行等高种植。健全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到2025年耕地基础地力提高0.1个等级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2个百分点。

加强耕地污染防治。开展化肥农药减量行动,推广有机肥代替化肥,推广应用新型肥料和高效低风险农药,加强禁限用农药监管;建设自动化、智能化田间监测网点,构建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推广加厚和可降解地膜,建立健全回收贮运和综合利用网络。进一步优化畜禽养殖布局,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实施耕地环境质量分类管理。对于重点地区进行农作物与土壤的协同监测;严格控制工矿企业排放和城市垃圾、污水等农业外源性污染。加强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和有机污染治理。完善尾矿库调查评估,妥善处置尾矿库。加强典型流域农田面源污染治理,净化农田排水及地表径流。提升农业环保应急监测能力,加强区域农业环境质量监测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建设,开展农业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技术培训。

专栏5:“田良”重点工程

11.农田建设质量提升31)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以农田建设“七化”标准为整村整镇成片推进建设高标准农田25万亩(高效节水灌溉2.72万亩)。在太和、钱塘、隆兴、肖家、龙市等镇街成片实施农田宜机化改造5万亩。(32)土壤改良与培肥工程。针对耕地土壤酸化、养分失衡、耕层变浅、基础设施薄弱等突出问题开展土壤改良与培肥,改善耕地土壤质量。(33)秸秆资源化利用工程。以构建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利用为主,能源化、基料化利用为辅,原料化利用为补充的多途利用格局为目标,在适养草食牲畜区域建设秸秆饲料化利用项目3个,以期形成年生产青贮饲料2.5万吨产能。建设秸秆配合粪污等加工有机肥示范项目1个。构建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秸秆收储运平台5个,建立“六有”标准化秸秆收储中心2个。34)环境友好耕作技术推广工程。在适宜地区开展半旱式栽培,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推行等高种植。

12.耕地污染防治35)化肥减量使用工程。通过实施化肥减量使用行动,以用量较高的区域、产业、规模经营主体为重点,大力推广有机肥、配方肥、水肥一体化等重点化肥减量技术,到2025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7%以上,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稳定在40%以上。(36)农药减量使用工程。以用量较高的区域、产业、规模经营主体为重点,大力推广抗病品种、绿色防控、专业化统防统治等重点农药减量技术,推动农药减量使用,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0%以上,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5%,实现农药利用率稳步提高。(37)农膜回收利用工程。构建“区县贮运中心—镇街级回收网点—村级回收网点”三级回收利用体系;开展农田地膜残留调查和监测工作;开展加厚和可降低地膜试验示范。38)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程。争创以液体粪污肥料化利用为纽带的种养结合提升区,建设畜禽粪污处理设施,建设区级粪污检测中心。37)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选择适宜耕地开展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实验,到2025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40)农业环保应急监测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区域农业环境质量监测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建设。

(五)净好湖,重现“五彩明珠”。

提升湖库生态环境品质,维护湿地生态资源安全,有效发挥调节水分平衡、改善局部气候、有效净化水质的作用。

提升湖库生态环境品质。在城市黑臭水体现有治理成果基础上,综合采取工程及非工程措施,持续巩固治理成效,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持续保持在l00%。继续推进良好湖库生态环境保护,确保水质稳中有升。大力实施退田还湖、生态补水、水生物净化等保护和修复工程,不搞围湖造田、填湖造地、挖湖造景。

维护湿地生态资源安全。开展湿地资源调查评估,建立湿地资源数据档案。实行湿地面积总量控制和用途管控,从严控制建设项目占用湿地。在国家湿地公园等重要湿地区域开展湿地植被重建、野生动物栖息地恢复、湿地有害生物防治、污染控制、清理淤泥、生态补水、增殖放流等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逐步改善湿地生态环境,丰富生物多样性。加强湿地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和能力建设,提高保护管理水平。实施排污口下游、主要入河口等区域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培育湿地生态产业,推动湿地与农业、花卉苗木、民宿、生态旅游、康养、环保、自然教育的融合。

专栏6:“湖净”重点工程

13.提升湖库生态环境品质。41)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保持工程。强化源头严防、过程严管、责任严究,巩固治理成果,严防黑臭水体水质反弹。(42)良好湖库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推动湖库型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推进湖库水源地监控能力建设,加强推动湖库水生态修复,对有条件的湖库开展美化、绿化工程,打造市民休闲场所。

14.维护湿地生态资源安全。43)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推进国家湿地公园能力建设。

(六)植好草,还复“草长莺飞”。

构建城市绿地生态空间。结合新型城镇化、城市更新等工作,优化城镇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格局,适度增加人工草场面积,强化对城市绿地现有人工草地保护与利用。开展山城公园、山城绿道、山城花境等系列建设,提升城区绿色公共生态空间的连接度,形成完整的绿网结构,增强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效能,为人民群众提供舒适、自然的城市绿地空间。

专栏7:“草盛”重点工程

15.构建城市绿地生态空间。44)城市绿地优化更新。持续推进“边坡堡坎崖壁”绿化美化,结合老旧小区提升,山城步道建设等,推动城市绿地优化更新;在建设城市型山城步道的基础上推动城郊型山城绿道建设。(45)人工草地保护工程。推进草地养护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人工草地保护。

(七)护好鱼,唤回“鱼翔浅底”。

鱼类资源为重点,强化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效恢复水生生物资源,保护水生生物基因,促进水生态功能修复。

全面推进长江十年禁捕。严格按照国家要求,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令。深入实施打击非法捕捞专项行动,斩断从捕捞、运输,到销售、餐饮的地下产业链。加大“三无”船舶排查处置力度,依法严厉打击非法制售捕捞渔具行为,严厉查处电鱼、毒鱼、炸鱼等破坏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捕捞行为,加强联合执法和暗访检查。筹做好退捕渔民上岸“后半篇文章”,确保退捕渔民转得出、稳得住、能小康。

加强水生物种多样性保护。开展重点流域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加强珍稀濒危水生生物的栖息地、洄游通道的保护。积极参与建立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体系,科学开展增殖放流,加快恢复水生生物种群适宜规模。

加强水生生物遗传资源多样性保护。重点保护胭脂鱼、岩原鲤、四川白甲鱼等珍稀野生水生生物和“四大家鱼”等渔业遗传资源。推动水生生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引种回归等相关设施建设。完善全区水生物种资源数据库,参与建设长江上游珍稀生物基因库。

加强水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充分考虑水生生态系统的原真完整性保护,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完善涉水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和生态补偿机制。保护“三江”生态系统。严格水电资源开发的监管。探索开展水生生物多样性优先区、示范区建设,管护好水域和湿地自然保护地。

专栏8:“鱼丰”重点工程

16.“三江”十年禁捕。46)分区分类禁捕工程。嘉陵江合川段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实行常年禁捕;嘉陵江保护区外的干流及11条支流、渠江干流及8条支流、涪江干流及8条支流从2021年至2030年实行十年禁捕。47)非法捕捞执法监管提升工程。提升渔政执法能力,购置渔政趸船、执法船等设备。设置永久性禁渔标语、禁渔标识牌,区级主流媒体宣传报道服务,制作禁渔公益宣传短片,印制禁渔宣传手册。健全涉水部门联合执法、毗邻区域协同执法的联动工作机制。(48)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程。按照务工就业吸纳一批、创业扶持带动一批、兜底保障安置一批等方式,从就业服务、职业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做好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作。

17水生物种多样性保护。49)珍稀濒危鱼类生态廊道建设工程。推进珍稀濒危水生生物保护行动,建设嘉陵江、涪江等重要河流生态廊道。(50)水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工程。在重要水生动物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等关键生境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修复遭到破坏或退化的江河鱼类产卵场。

18.水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51)保护地建设及功能提升工程。优化调整水生生物重要栖息地和关键生境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或其他保护地,对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流域进行重点修复,加强对保护对象的调查研究、监测预警、生态功能提升。

六、绿色发展主要任务

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一)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建立生态经济体系。

坚持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全面推行“生态+”“+生态”发展新模式,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加快构建合川特色生态经济体系。

着力培育生态产业。依托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气候经济、山上经济、水中经济、林下经济等。大力推广生态种植和生态养殖,打造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绿色农业消费品生产基地,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1.61。完善生态农产品标准体系,巩固提升绿色有机产品认证。探索高山气候价值化实现路径,选择气候适宜、环境良好的地区重点打造一批生态避暑和康养精品基地。实施古村复兴和“拯救老屋”行动,系统复活古村风貌,积极发展休闲农庄、乡间客栈、文化驿站等乡村旅游新业态,丰富乡村生活体验,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助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把握成渝“后花园”目标定位,发挥历史文化名城优势,用好人文和生态两种优势,大力发展文旅融合、文体融合、文化创意、文化数字内容等产业,加快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依托本规划重大项目实施形成的市场需求推动全区绿色产业持续发展壮大,在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等领域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做大节能环保产业,推动形成涵盖技术研发、装备制造、产品应用、产业服务一体化的节能环保产业体系,建成国家重要的环保产业基地,到2025年,节能环保产业实现营业收入超50亿元。推动绿色制造业和绿色服务业深入融合发展,促进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等全方位全过程全产业链协同。培育发展节能医生、环境管家、全过程绿色咨询等新业态新模式,推进绿色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以工业园区、小城镇为重点,探索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启动一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模式试点。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尽快形成产业化,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

(二)以构建绿色生活方式为主导,打造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城乡共治、软硬结合,建设最美山地花园城市,打造巴渝特色美丽乡村,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系统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宜居性。

建设最美山地花园城市。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整治农贸市场、公共厕所、垃圾站等卫生环境薄弱区域,提升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水平,加快存量垃圾堆场治理。安全处置城市粪污。统筹地下地上管网改造建设,强化“雨污一体”“厂网一体”规划建设,提高城市内涝防治标准和治理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提升市政设施和市容环境品质,开展山城公园、山城绿道、山城步道等山城系列品牌建设。

打造巴渝特色美丽乡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重点加强农村垃圾、生活污水、厕所粪污治理,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家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比例提高到100%。分区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基本完成常住人口200户或500人以上的农村聚居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巩固拓展农村“厕所革命”成果,基本普及农村卫生厕所。开展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实现村庄公共空间及庭院房屋、村庄周边干净整洁。根据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按照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4种类型,分类推进巴渝特色的乡村振兴。统筹农村田园风貌保护和环境整治,保护乡村自然生态景观格局和农业生产的自然肌理。

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围绕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重点领域,持续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推动垃圾分类收集处置软硬件设施改造提升。深入开展“光盘行动”,倡导绿色办公、低碳居住,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指尖上的浪费”。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研发推广绿色环保的塑料制品及替代产品,鼓励使用可降解、可循环利用的包装材料、物流器具。推进绿色供应链体系建设,增加绿色产品和服务供给,引导绿色消费。推动公共机构和国有企业率先实施绿色采购和节能减碳行动。推广新型绿色建造方式,提高绿色建材应用比例。开展城市绿色生活评价,营造全社会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的绿色生活新风尚。

(三)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主线,引领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把应对气候变化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推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推进资源能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强化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加快制定全区和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加大高耗能、高排放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将钢铁、水泥等“两高”行业作为工业达峰行动的重点。持续开展固定资产项目节能审查,探索推行碳排放评估,防止“两高”产业无序增长。发展绿色建筑,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加快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低碳化建设,发展新能源汽车和非机动交通,加强机动车出行需求管理,推广现代运输组织方式,提高现代交通管理和运输服务水平。实施各类重大林业工程,着力增加林业等生态系统碳汇。持续开展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社区试点示范,建设一批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和零碳示范区。

加快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深化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全面开展超低排放改造。大力发展风能和太阳能,因地制宜发展水电,稳步提升非化石能源在能源供给结构中的比重。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持续推进燃煤消费替代,提高电气化水平。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落实能耗“双控”制度,加强节能审查与监察,实施重点节能工程,着力提高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能源利用效率。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持续推进建设用地“增存挂钩”。严格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积极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实施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提高矿产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水平,加大战略性矿产资源储备和利用,推动战略性矿产资源与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支持开展工业副产石膏、粉煤灰、煤矸石等制备新型建材等高值化产品制造及推广应用。推进污泥、餐厨垃圾、建筑垃圾资源再生利用。健全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提高废弃电子产品、废铅蓄电池、废钢、报废汽车、废塑料回收利用水平,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七、制度建设

立足筑牢三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任务要求,构建“确权—保护—修复—利用—监管—联动”六位一体的制度体系,用更严密的制度和政策保护生态环境。

(一)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

探索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行使机制,完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收益管理制度,保护农村集体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权益,保障自然资源资产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建立自然资源分类标准和调查监测评价制度,开展自然资源资产核算评价,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依法有序开展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内的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

(二)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加快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制定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一张蓝图”,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等控制线,推动产业和人口从生态地区向优势区域集中。尊重自然地理格局,规划开发建设不挖山、不填湖、不毁林。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完善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深化落实河湖长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制定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严控重污染企业和项目布局。全面推行林长制,完善天然林管护和修复制度。健全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建立湿地分级管理体系,规范湿地保护利用行为。推动自然保护地内矿业权、取水权、水域滩涂养殖权、特许经营权退出和分类处置工作。加强河道水域岸线管控力度,因地制宜划定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风险控制线等管控边界。

(三)健全生态系统修复制度。

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试点。落实我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专项规划。探索建立以生态系统(区域)为单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机制。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土地复垦指标交易。健全环境治理企业责任体系,依法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推进生产服务绿色化,提高治污能力和水平,依法公开环境治理信息。坚持“谁破坏、谁补偿”原则,加强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适时调整征收标准。持续推进生态类“地票”交易,深化“林票”制度改革。深入实施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试点推进森林覆盖率横向生态补偿。

(四)健全自然资源利用制度。

探索自然资源资产分等定级价格评估制度和资产审核制度。深化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健全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政策体系。完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和消耗强度控制管理制度,开展取水工程(设施)登记核查。健全环境治理市场体系,构建规范开放的市场,强化环保产业支撑,创新环境治理模式,健全价格收费机制,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体系。完善自然资源资产开发利用标准和产业准入政策。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平台和服务体系,健全市场监测监管和调控机制,探索建立自然资源资产市场信用体系。健全环境治理信用体系,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强化企业信用建设。

(五)健全生态环境监管制度。

发挥人大、行政、司法、审计和社会监督作用,实现对自然资源资产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全程动态有效监管,强力开展护水、护渔、护砂、护法、护民、护林“六护行动”。定期报告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情况并接受监督。探索建立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全面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促进领导干部切实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和自然资源资产监管督察工作方式方法,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建立自然资源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衔接平台,完善公益诉讼和生态损害赔偿制度衔接机制。优化自然资源资产审判专门化工作机制,构建自然资源资产民事、行政、刑事案件协同审判机制。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将能耗和碳排放考核纳入区级生态环保督察重点内容,建立完善“三江”流域常态化巡访暗访制度。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探索建立自然资源资产损害赔偿机制。

(六)健全保护修复联动制度。

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我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平台,推动建立跨境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协调机制,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联合检查和执法专项行动。共同推进区域内嘉陵江、渠江、涪江等生态廊道建设。开展嘉陵江、渠江、涪江等流域污染治理区际合作试点,开展跨界河流联合巡查。完善跨区水体监测网络建设,建立上中下游水质信息共享和异常响应机制。加大跨界执法沟通合作力度,共同预防突发环境事件。协同推进生态环境标准统一,建立沟通协调、跨区域生态环境标准合作制(修)订机制。统一两地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强化企业环境信用信息共享。

八、规划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筑牢三江重要生态屏障工作由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调度。科学统筹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水安全保障、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林业发展等专项规划的编制,使相关规划与本规划系统衔接、层次清晰、分工明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区级有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在政策实施、项目推进、资金安排、体制创新等方面抓好落实。区级有关部门、各镇街要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统筹谋划、系统部署,建立任务清单和台账管理机制,确保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二)抓好项目支撑。

建立重点项目动态调整、滚动实施机制。对规划中的重点项目要围绕建设需要、必要性、资金落实情况、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等进行审慎论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杜绝“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半拉子工程”。条件成熟的项目要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区级有关部门要加快优化项目审核、规划、用地、环评、施工许可、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手续。项目业主要加强工程建设和投资调度,推动项目尽快建成投用,形成可视化的实物工作量,扩大投资需求,发挥生态效益。建立项目后评价制度,对实施效果进行跟踪评价。

(三)强化科技支持。

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等领域科技创新的支持,强化大数据、智能化等信息技术和先进生物技术在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利用,加强生态屏障建设技术研究与示范,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生态屏障建设技术创新队伍、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系统治理的支撑。

(四)多方筹集资金。

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统筹做好项目资金平衡。争取将本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纳入长江流域发展规划,为落实国家补助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支持创造条件。财政部门统筹有关专项资金,加大对三江重要生态屏障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健全政银企对接机制,抓紧策划储备符合信贷要求的项目,争取银行中长期低成本融资,鼓励企业发行绿色企业债券以及公司类债券等债务融资工具。鼓励符合条件的项目申报国家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试点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

(五)凝聚各方力量。

鼓励企业、社会等各方共同参与,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共同筑牢三江重要生态屏障。注重发挥市场作用,设计利益机制,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努力打造良好营商环境,吸引外来投资参与重点工程建设运营。加强宣传教育培训,鼓励社会公众踊跃参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六)注重试点引路。

重点在“三带”“多廊”等水生态走廊、“多点”等山体生态功能区,以江河湖流域、山体山脉等相对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为基础,选择生态系统破坏较重、生态屏障功能退化、生态要素齐全可逆的区域,开展山水林田湖草协同治理和生态多样性保护试点,总结可复制的经验模式在全区推广。


1[1]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以国家批准为准

2[2]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以国家批准数为准。

3[3] 城镇开发边界以国家批准数为准。

4[4] 耕地保有量面积以国家批准数为准。

5[5] 重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以国家下达指标为准。

6[6]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以国家批准数为准。


部门解读:

关于《合川区筑牢三江重要生态屏障“十四五”实施方案》的解读

一图读懂:

一图看懂《合川区筑牢三江重要生态屏障“十四五”实施方案》

文件下载:

合川府发9号关于印发合川区筑牢三江重要生态屏障“十四五”实施方案的通知.docx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中央政府及国家部委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公共服务单位网站

新闻媒体网站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帮助

主办: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邮编:401520

地址:重庆合川区希尔安大道222号  网站标识码:5001170002

ICP备案编号:渝ICP备11000956号渝公网安备500117025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