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合川区龙市镇人民政府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龙市镇人民政府>动态

激发现代都市圈发展活力

日期:2022-09-08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在“十四五”时期,将推动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镇)以同城化发展为方向,以轨道交通建设为先导,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抓手,打造高品质生活圈。发展都市圈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同城化、区域一体化发展,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共享,推动圈域内社会和生态协同治理,提升创新和产业集群效率,重塑都市圈的整体竞争优势。如果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那么现代都市圈建设将使人们的生活品质进一步提升。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抓手

都市圈和城市群是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空间形态。自2019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以来,都市圈发展呈现新的特征与趋势。我国都市圈发展由自发到有序引导,其空间架构与布局、内部一体化发展任务和目标已基本确立。都市圈正成为各地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抓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我国目前已形成40余个都市圈,其中千万级以上人口大都市圈24个,以全国6.7%的土地集聚了33%的常住人口,创造了近55%的国内生产总值。

当前,重视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成为我国现代都市圈发展的主要特征。各都市圈按照国家指导意见,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分工等领域的同城化,打造一小时通勤圈、产业圈和生活圈,同时探索打破行政区划分割,建立跨市域甚至跨省域的协调联动机制。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介绍,中西部一些都市圈正着眼提升在全国的综合竞争力,通过扩容都市圈范围,力求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

我国城镇化已进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发展阶段,而培育现代化都市圈则是实现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重要支撑。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围绕都市圈中心城市构建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正成为打破区域协调发展物理阻隔的重要途径,对于深化都市圈和城市群内部的产业分工协作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科技创新走廊的建设,也进一步破除了制约技术、成果、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更好地实现了都市圈科创要素的有效配置、科创政策的有效协同、产学研转化机制的共同创新。在中山大学区域开发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看来,我国战略性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普遍呈现出产业链跨地市延伸现象,这种都市圈和城市群内部跨地域分工协作的模式,不仅提升了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与竞争力,也推动了城市群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水平。同时,都市圈对吸纳就业人口、带动共同富裕发挥了引领作用。

深化都市圈经济合作

目前,我国存在萌发期、培育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四种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都市圈类型。其中,前两类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后两类则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成熟期的都市圈都位居东部地区。这种空间不平衡和区域差异性,在短期内仍有扩大趋势。由于发展规模水平参差不齐和空间分布不均,我国都市圈体系应有的功能尚在形成当中,还需要更进一步的顶层规划和整合。

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大,是我国目前各都市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文余源表示,整体来看,都市圈内各城市发展水平较高,产业结构多处于高级阶段,但产业同构性严重,导致过度竞争内耗,加之产业惰性等原因,都市圈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大,这将影响创新型产业的布局和发展。另外,都市圈的形成和高效率运行高度依赖其交通网络,交通网络决定了都市圈的规模。我国都市圈发展迅速,但交通网络的拥堵和低效问题依然突出。由于都市圈内各市主要致力于本地经济增长,区域合作交流不充分,存在竞争多于合作的现象。

都市圈公共服务均等化不足也是当前主要问题。毛艳华认为,在我国都市圈中,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以及城市化区域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均衡现象较为突出,都市圈中心城市与外围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落差明显。三甲医院、高等院校、图书馆等公共资源在中心城市的过度聚集,加重了城市拥堵等“城市病”。同时,外围新城新区、中心卫星城市的配套服务落差明显,产城融合度差,对中心城市人口的疏解吸引力不足。

当前,人们还存在对都市圈理解不到位,缺乏对城市发展的规律性认识。陈耀表示,不应当混淆“都市圈”与“城市群”概念。国家相关指导意见明确界定,都市圈是以特大城市或有实力的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形成1小时的通勤圈,是根据人流和物流的联系密度和频度做出的科学合理的划分,而不能主观臆断;城市群则是若干地理相近的城市形成的集合体,其范围和规模要大得多,因而我们把推进都市圈一体化看作城市群一体化的基础和先行步骤。

都市圈的投资效率也存在较大差异。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林晨认为,一些都市圈的投资效率较高,造血能力强,形成了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另有一些都市圈的发展高度依赖投资,但投资收益率并不理想,未能形成较强的造血能力,反而衍生出了债务风险,这值得警惕。

激发经济增长潜能

城市群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而作为城市群核心部分的都市圈则是推进城市群发展的主要抓手。城市群发展必须有都市圈作为支撑和动力,都市圈发展也必须要以城市群作为腹地与依托。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重心不断向都市圈和城市群转移的背景下,人们要尊重城市群发展客观规律,立足我国城镇化的特色优势,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加快培育现代化都市圈,激发中国经济增长潜能。

当前,都市圈建设需要加强理论研究和政策引导。陈耀认为,我们既要学习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更要结合我国国情并考虑不同区域的差异性特点,从理论和政策层面进一步明确其概念内涵、范围边界、功能结构和一体化路径。应按照快捷、方便、低成本出行的要求,织密轨道交通网络,重点建好通勤圈、产业圈和生活圈。要重视软联通建设,突出打造好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一体化的营商环境标准和公共服务品质,为减弱“虹吸效应”促进周边区域发展创造基础条件。要培植更大圈层的城市消费圈,从中心城区到市郊再到周边县镇形成不同消费层次的圈层结构,为扩内需、稳增长、保民生提供有力支撑。

对于激发都市圈经济增长潜能,毛艳华建议,一是提高都市圈中心城市创新能级。健全支持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围绕重要领域在中心城市适度超前布局,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瞻部署若干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大力支持中心城市开展原始创新,为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原始动力。二是强化中心城市的产业链带动效应。一方面,通过制度创新与政务信息化建设,打破城市群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条块分割的各种壁垒,便利城市群内部要素流通和产业转移;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产业体系完备、产业链完整的优势,培植具有“链主”地位的中心城市引领型企业,利用“链主”企业的品牌、数据、技术等集成优势,构建大中小协同、上下游协作的城市群产业共同体。

通过寻找投资的有效区域和产业,提高投资精准度,注重造血能力建设,提升都市圈投资效率。林晨认为,我们应当平衡好都市圈内市场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之间的关系,避免都市圈成为新的封闭市场,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用都市圈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强化分类施策,提升城市群、都市圈发展承载力,是未来的重点工作。文余源认为,首先,未来都市群建设要按照其发育水平和在全国发展战略中承担的功能,实施不同发展策略,打造和优化高质量发展的策源地和动力极。其次,应推动都市圈体系建设。依托城市群和特大城市,加强顶层规划和整合,在全国构建不同规模层次的都市圈体系,以培育和建构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框架。此外,还应推动形成都市圈与城市群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适当分离行政区与经济管理权,建立跨行政区利益共享、成本分担机制,推动二者统一编制规划,推进人口、土地等统一管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中央政府及国家部委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公共服务单位网站

新闻媒体网站